捞凌是曹妃甸的俗称,即抄网,是一种的抄捞渔具。它是一种古老的工具,史称汕、樔(读chāo)、撩、罟等,《诗·小雅》《尔雅》均有记载,是比较原始的囊袋状、有把柄的以舀取方式作业的小型网具,主要用于内陆水域,或配合其他渔具使用。据《浭阳风土》一书释义:“捕鱼的网具。它是由一个竹坯子的圆圈,拴上一个网兜,再固定在一根木杆上。”尽管这种物品普遍使用,读音大致相同,但怎么写这两个字一直争论不休,有人写成“捞灵”,也有人写成“捞篱”。其实,它和现在钓者们使用的捞网是一样的,只不过制作材料有异而已,制作原理类似捕蝶网。其外框用木条、竹板条烤揻而成,下部像半圆,上部像三角,下坠一个锥状的网兜,网目有大有小,看捞什么鱼用。绑捞凌的杆1米有余,长不过2米,有一定弧度才好使,常用柳树或榆树做成,可把粗细,无斑无节,光滑顺手。东北地区称之为抄罗子、绞罗子或抄捞子,白洋淀地区称抄回子,均指同一物件。据考证,捞凌一词,古已有之:“捞菱,亦作捞凌、捞铃。颤抖貌。”虽是《汉语大词典》的权威释义,但与本文之义大相径庭。
自古以来,曹妃甸农村扎箔(方言,读báo)捕鱼最为普遍。在河渠沟汊有缓慢水流的地方,富有经验的农人利用苇箔布好“迷魂阵”,即扎成各种不同的旋儿,而且大旋套小旋,这样会“网”住过往的鱼,有时甚至是清一色的一种鱼,那是截获了洄游的鱼群了。从鱼箔的旋里往外“起” 鱼,就是依靠捞凌,沿苇箔边缘轻捞慢起,鱼多的时候,会捞多半兜子的鱼,返身倒入带去的笼筐里,再接着捞,直到捞干净为止。
曹妃甸人古来就有冬季破冰捕鱼的习惯,捞凌是必备工具。首先需要用冰镩凿开五六十厘米的冰窟窿,铲净残冰后,就全靠捞凌发挥作用了。把捞凌插入冰洞,双手握住长杆,顺着一个方向搅动,冰下的水很快便会形成漩涡,鱼随着漩流进入网内,在收网之时,极迅速地朝相反的方向逆行起网,倒在冰面上的鱼活蹦乱跳,但很快就冻僵了。冰里捞上来的鱼都不太大,搅一阵,捞一阵,一会儿就大汗淋漓,口渴了就嚼几口晶莹的凉冰,也觉乐在其中。(www.xing528.com)
捞凌还是秋后淘鱼必需之物。淘鱼是用斗子双人扯着淘水,淘干拿鱼,待水位下降,就要及时用铁锹挑出一条沟来,再在斗坑外围搭起道小埝,只留一个进水口。就在进水口处支起捞凌,接住顺流而下的鱼,鱼特别多时,还要安插一大一小两种网目的捞凌,前头的接大鱼,后头的接小鱼小虾。
过去的农家大都准备两三个不同网目和不同兜长的捞凌,因为是棉线织成,极易破损,出现破洞后,还要及时补网。我家二爷爷曾是一位织网的能手,脑海里至今清楚地记得他盘坐在土炕上织捞凌、补捞凌的情景。二奶奶后来遗憾地对我说:从小那么爱看穿梭织网的,可惜等他孙子长大会淘鱼、捞鱼使网了,能织网的二爷爷过早地走了。家中有精通渔事的老人,经常“授人以渔”,让我受益终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