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粮食统购统销时代的装粮麻袋与农人背负

国家粮食统购统销时代的装粮麻袋与农人背负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时代,装粮食的用具一律是大麻袋。曹妃甸的老一辈农垦人都记忆犹新,以生产水稻为主的农场,每到秋后打场,盛装稻谷最不可缺的就是麻袋。把厚五六厘米、宽三五十厘米的长木板斜搭上粮囤,称作桥板,由青壮年劳力用肩膀扛运上去,这称之为扛麻袋、扛大包,必须是最有力气的棒小伙子才能胜任。

国家粮食统购统销时代的装粮麻袋与农人背负

自从国家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调控价格之后,粮食的销售包装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加讲究品牌化经营和精致的小包装,消费者也习惯这样的包装和销售。然而,在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时代,装粮食的用具一律是大麻袋。曹妃甸的老一辈农垦人都记忆犹新,以生产水稻为主的农场,每到秋后打场,盛装稻谷最不可缺的就是麻袋。麻袋尺寸一般高135厘米、宽110厘米左右,每袋扎口能装稻谷约50公斤,装外运大米用缝口方式,正好装100公斤,装出口大米也是缝口,每袋90公斤。农村家庭中,每家也都会有几条麻袋,除了装粮食,也用来装一些杂物,容量极大。

顾名思义,制作麻袋的原料当然是麻。在曹妃甸主要是苘麻,其特性耐盐碱、耐贫瘠、抗性极好,在田间地垄、堤坝河沟、水渠埝埂,凡有植物生长的地方都能见其身姿身影。在大集体年代,有的生产队还专门辟出一些旱田坨地种植这种植物,就是为了解决编织麻袋、麻绳的原材料之需。

过去每个生产队都经营数千亩稻田,稻谷产量有几百万公斤。每到冬季,打场入库就是最主要的农活。稻谷扬干净之后,先把稻谷装在麻袋里,从生产队稻场运到机米加工厂时麻袋用稻草扎口、装车,运到加工厂要靠人力肩扛。加工厂的粮囤是永久性的,用茓席子等围成。那时还没有电动输送机,完全靠人来完成。把厚五六厘米、宽三五十厘米的长木板斜搭上粮囤,称作桥板,由青壮年劳力用肩膀扛运上去,这称之为扛麻袋、扛大包,必须是最有力气的棒小伙子才能胜任。俩人抓住麻袋四角,悠荡一下,扛包的一弯腰,麻袋就直立于肩上,扛包的顺着木板到了囤顶,身体稍一倾斜、一手顺势抓住麻袋一角,稻谷倾斜而出,袋里便干干净净。对一般人来说,就是徒手走上去当需一定的胆量,更甭说肩上扛着50多公斤的麻袋了。况且,粮囤越高,桥板的倾斜角度越陡,走上去的难度也越大。小伙子们肩扛起重重的麻袋,走上高高的桥板,巧妙地借助桥板有规律地颤悠和反弹,走起来会略显轻松些,登上囤顶,侧身将麻袋里的稻谷倒入囤里,再拿回空麻袋,如此不停地上下返往,不计其数。这是当年国营农场特有的秋粮入库的场景。现在,这些能扛大麻包走桥板的小伙子们,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

笔者认识一位1968年到农场的唐山知青,名叫姚东光,当年他和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一样,响应国家的上山下乡政策,插队落户到一农场四队。那时,他当时身高仅1.65米,体重不到50公斤,早晨6点多从四队徒步行走6里地到机米厂扛麻袋,往解放牌汽车上装车运往外地。经过磨合熟练之后,扛起麻袋能够健步如飞,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城市里来的小青年,会锻炼成那么能吃苦耐劳的壮劳力,那可是肩扛100公斤的大米包呀!姚东光曾经把这段难忘的经历写成《人生转变在农场》一文,后被收入笔者主编的《我们曾经是知青——柏各庄农场知青纪事》[1] 一书。(www.xing528.com)

【注释】

[1]唐山市曹妃甸区政协文史委,我们曾经是知青,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