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车无轮,似榻无足。覆席如龛,引绳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以其底平似犁,盖土人为汉语耳。”这是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中记载的爬犁,形象地描述了爬犁的形制、构造及名称的缘由、使用的条件等。爬犁,又称扒犁、雪橇、冰床、拖床,满语称为法喇,是东北地区历史上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不仅用于倒运采伐的树木,也同时用于冬天其他运输之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便可在上行走,早已成为漫长冬季里生产生活的普遍交通运输工具。爬犁大多是用木头制作的,有大有小,大的比马车略小,也有车辕,只是和地面接触的部分不是车轮而是两根光滑木杆。大爬犁一般是用马拉,就是俗称的马爬犁,还有一种让狗来拉的狗爬犁;小爬犁可以坐两三人,没有车辕,一般不用马拉,而是在前端拴根绳子由人来拉,主要用来装载运送一些家用物品等。
东北的爬犁,在曹妃甸地区称作凌爬,或叫凌爬子,形制相仿,同为榫卯结构,主要用途不是载人,而是拉草和运物。其主体构造只是一个“目”字形的木制框架,长2米、宽1米左右,底部镶嵌铁条,早期由铁匠铺打制而成,也有利用大眼车、即铁瓦车上拆卸下来的磨薄了的铁瓦经简单处理钉于四角,就能在冰雪地上快速轻松地滑行。人在其上可以像撑船一样用带铁尖的长杆支撑前行,也可以人在前面牵引而行。过去农家人多是临时制作凌爬子,有的还利用场院里闲下来的碌碡辕子,辕子木框两端略往上翘,呈现一定的弧度,在接触冰面的最低部位,安装上由铁匠专门打制的铁片,再在辕子上面用长木杆绑扎成框,增加底部面积,然后装草拉运回家。
曹妃甸地处九河下梢,地势低洼,又受季风影响,降雨集中,十年九涝,常常积水为患。故此,当地百姓在夏季多靠舟楫通行,冬天在滩涂冰面或河渠沟汊里打草,则以凌爬为工具载运。它是北方冬季雪多冰厚的自然环境里创造出来的便捷工具,特别是在落潮湾一带,沟壑全被冰雪覆盖,凌爬的使用就更为广泛和便捷。为什么叫爬犁、凌爬?“爬”是指这种东西没有轮子,能在冰雪上滑行,远远看上去就像在地上爬,所以名字里带了“爬” 字,既准确又形象。(www.xing528.com)
凌爬只要有冰有雪便可行走,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而驾驭和拉它行走的人,双脚却要十分稳当,脚下无“根”就难以行进,甚至“失足”,这便有了农人脚下的一种利器——脚齿。脚齿也由铁匠打造,一般是成人的前脚掌大小,下有利齿,用绳子紧紧系于鞋底,靠底部的尖钉牢牢地“抓”住冰面,就像现在冬季户外活动时穿的带冰爪的防滑鞋,走在再光滑的冰上也如履平地,不致打滑摔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