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上再也没有如此简单的农用生产工具了,大鞭杆子粗细,长约八九尺,多为槐木、榆木、杜梨木、枣木等坚硬木棍制成,曹妃甸老一辈人称它为打条。因其早已没有用武之地,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又因其与普通的木棍木条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谁也不当家伙收拾着,甚至连其标本也难以找到。年已八旬的老父亲为了方便我拍照,专门动手制作的一根槐木打条,是他根据年轻时使用过的打条印象仿制的,唯恐我不知使用技巧,还在院子里为我表演示范了一回,边演示边告诉我使用方法和技术要领。
说它简单,真是十分简单,人人都可以做,其实就是一根前端带折弯的长树棍,尖部被削成刀片状,在2尺左右的地方大约呈165°的折弯,是专门抄打黄蓿、蒿子的用具,使用时向前半倾身体,双手紧握打条,猫腰左右开弓。过去许多人家常年经营着草泊,即那些沿海的荒草甸子,甸里有河汊洼淀可以治鱼,有坨岗可以挑坨地种植粮食作物,十分贫瘠的地块就任其自然生长,长些芦苇、稗子、黄蓿、蒿子等,但都是按照自家的庄稼一样打理,不让土地有丝毫的浪费。黄蓿、蒿子是极耐盐碱的植物,其籽粒都可以榨油,所以每到深秋,都要用拢来收获蒿子籽和黄蓿籽,之后,野地里便剩下成片的秸秆,此时已近冬季。这两种植物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干燥的秸秆很脆,稍一施力便可折断,甚至大风就可将其刮倒。先人们便发明使用完全没有铁质的收割用具——打条。(www.xing528.com)
别看冬季的枯草一触即倒、一打就折,但要收拾干净成片的荒草,却是一件很费气力的活计,因为劳动者需要不停地用力晃动着打条左右“扫荡”,不一会儿就会大汗淋漓。这些草还要用草耙子捯在一起,用车拉回去当“垫厩”用,是增加地力的好肥料。曾任李八廒村党支部书记的李俊波,曾经记述第一次参加生产劳动的场景:“1955年春,村里成立初级社,刚刚小学毕业的我也成了社员,第一天干活是捯垫厩。村东草泊上,一拨青壮年一字排开,每人一根打条,左右开弓,草场上的杂草随即倒下。开春的季节,上身穿着单衣,也是大汗直冒。我们几个年龄较小的在他们后边,用竹耙子把打断的草捯拢成堆。不光捯草,还要把地皮剋下一层,同碎草掺和到一块儿,以便当作肥料改善土壤,这就需要两只手攥住耙杆用力下压。一天下来,右手磨出两个大血泡,晚上母亲用苇签把我的血泡挑破,把血放出来,心疼得母亲直掉眼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