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里,每一户人家的房前屋后,至少也有一块磨刀石。这些或粗粝、或细腻的石头,常年搁在那里,方便使用,不用担心会被偷走。
提起磨刀石,不免想起“磨刀霍霍”一词,《乐府诗集·木兰诗》中有“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的诗句,“霍霍”是象声词,形容磨刀的声音。还让人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联句,人们常以此励志抒怀。看似极其普通的磨刀石,要追根溯源的话,自然让人遥想到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用石头制作工具的场景,石刀、石斧、石铲……人类才开始定居生活,出现原始的农业,逐步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唐代舒元舆《贻诸弟砥石命》一文这样感叹:“剑之锷,砥之而光;人之名,砥之而扬。砥乎砥乎,为吾之师!”
曹妃甸地处沿海,遍地盐碱黏土,近海远山不产石头。百姓家中的磨刀石,都是来自外乡,往北百八十里就是山区,从来不愁没有来路。这些磨石,大都打凿成型,如粗大的砖块,大小各异,形状有别,不过有一处是相似的,它们的中部,因长年累月经受刀斧的磨砺,形成流畅的内陷的圆弧。虽说各家各户都经营着平常的日子,但是四季生产有条有理,每一样活计都由人工来完成,镰刀、斧头、菜刀等诸般刀具,每天都要用到。刀口缺了、钝了,到石头上磨一磨,蹭几下,便又锋利光亮了。农忙季节,收割庄稼往往要带几把镰刀去下地,不管多晚回来,习惯性地要先把镰刀一一磨好,从来不等第二天早上再磨,这已成为每家男主人分内的职责。(www.xing528.com)
从农村长大的男孩子,差不多从小就看会了怎样磨刀,到了少年时,经常会在上学之余挑菜、打猪草、拾柴禾等,做这些事情前,自然会把刀具磨好。打上半盆水,蹲下来,将磨石和镰刀浇湿,双手握着刀头,斜按刀锋,抵着石面顺势来回磨砺,随着“霍霍”的摩擦声,砂浆水越磨越浓,反过来,浇点水,再继续磨,如此几个回合,用手撩水冲刷一下,刀锋便发出亮光来。伸出拇指肚,试试刀锋,如略有卷刃,再在磨石上抽一两刀即可。或者随手采一根小草,稍一用力,便断为两截,刀就算磨好了。有了锋利的刀具,干起活来既顺手又省力,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