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花轱辘车的历史与象征

花轱辘车的历史与象征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曹妃甸乃至整个冀东地区,民间的大型交通工具就是铁瓦车和花轱辘车,一直使用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此后渐次被胶轮车所替代。花轱辘车的车排子与铁瓦车基本相同,其重要部件就是长长的车辕,俗称拉头。新中国成立前,曹妃甸李八廒富户李殿杞的仁和堂,就有一辆花轱辘车,是全村唯一的一辆,只拉人不拉货,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花轱辘车的历史与象征

曹妃甸乃至整个冀东地区,民间的大型交通工具就是铁瓦车(即大眼车)和花轱辘车,一直使用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此后渐次被胶轮车所替代。

俗话说:老牛破车疙瘩套,言指设备陈旧,速度又极慢。过去的花轱辘一般由牛拉车,加之乡间道路都是土路,走起来自然慢慢悠悠。相比大眼车而言,花轱辘车尺寸稍小,显得小巧精致且灵活,主要用于农业生产,适于下地春种秋收,亦可载人。

花轱辘车的车排子与铁瓦车基本相同,其重要部件就是长长的车辕,俗称拉头。两根车辕之间由7根车牚连接,第2根至第5根车牚之间是车厢。车轮是用多根细圆木为辐,连接车辋与车毂(读gǔ)构成,一般为9辋18辐,由里向外似花瓣呈放射状,故称其为花轱辘车。《老子》有“三十辐,共一毂”的记载,大概古代曾有一轮装30辐的车。车轴为硬木所制,固定在车轧子上,车轮套在车轴两端转动自如。车辋外缘也附以铁瓦。车厢之上可架设苇席或布棚,称之为棚子车,人坐其中可防风吹日晒,农家多用这种车作庆吊往来的交通工具。农闲时使用此车拉人时,将棚子缚于车上;农忙时节,需要以车拉物,则将棚子拆下悬挂起来。(www.xing528.com)

过去有钱人家专供载人的花轱辘车,车棚装饰得十分考究,多用花格木架,棚顶以竹蔑编就,并糊上布,还以桐油浸透,以防雨水。车棚之外套上帷子,两边开窗,装饰华丽,常年安装于花轱辘车上,成为出门访友、探亲会客和外出旅行的高级“轿车”。车排子比一般花轱辘车小,人称“小车子”,流行于清末和民国年间。新中国成立前,曹妃甸李八廒富户李殿杞的仁和堂,就有一辆花轱辘车,是全村唯一的一辆,只拉人不拉货,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花轱辘车和大眼车通用一种独特的附件——油壶,本地称油箱壶,多为瓷质,像个长茄子,上面有一个喇叭口,脖子上拴皮绳或麻绳,置于车厢之外,盛着棉花籽油、蒿子籽油,以后也用废机油,壶内还置一猪鬃或马鬃刷。每走上一段路程,赶车人就要跳下车来,从壶内蘸油涂抹在车轴上,为铁瓦润滑以减小摩擦系数,防止车轴在行走摩擦中“烧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