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向被农民视为庄稼的命脉。农谚说,有水即有肥,无水肥无力。就是民众对水在整个农事过程中重要性的肯定,一些充满机智之巧的水利灌溉机械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水车便是其中之一,而且种类多,功能全,其造型、功能等完全与历史保持着密切联系。
翻车,又称龙骨水车,为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所用,也是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这种刮板式连续提水的木制机械,最早为东汉毕岚发明,三国时马钧进行改进,一直沿用。水车车身恰似一条爬行的蜈蚣,长1丈左右,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之中,每半尺安置一叶龙骨板,宽度刚好与木槽契合,为刮水之要件。使用时,车尾部分浸入水中,驱动链轮后,叶板就会沿槽刮水上升,循环前行,到槽的上端将水送出。如此来回循环,不断刮水上岸,十分方便。水车的搬运也便利,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灌溉工具,对农业生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陆续影响到北方地区及周边国家。
龙骨翻车分两种,手摇翻车和脚踏车,前者又叫手摇拔车,《中国农具史纲暨图谱》[1] 认为:“手摇拔车车身部分与龙骨车完全相同,只是尺寸较小,动力传动将脚踏改为手摇。《天工开物》记载:‘其浅池小浍,不载长车者,则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 从汉代发明龙骨翻车,历代多有诗赋赞颂,却没有见写手摇拔车的,也许真的在明代以前没有出现手摇拔车,或没有大范围推广使用。”
在曹妃甸地区使用的手摇水车,属小型的汲水机械。十农场玉官庄使用于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时期,之前的单干期不曾使用。一般在谷雨时节,遇到天旱无水,又要适时播种棉花,才需要利用水车提水灌溉。那时的旱田坨地,没水是不能播种的,地壕沟里的存水便可利用,将水车斜置沟边,由一两个人在岸上摇动手柄,循环取水,把水输送到大田之中。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里还曾经使用过另一种水车,是在旱田地的菜园子里用于浇灌蔬菜的。这种水车为铁质的,自下往上提水,一般设在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地方,名叫管链水车,亦称皮钱水车、解放式水车。“以一根铁管垂直放入井中,管中的循环铁链串有与管壁密合的许多个圆皮钱,铁链绕于管顶的链轮上,转动链轮,皮钱即不断提水上升。曾在我国北方农村广泛使用,现逐步被水泵取代。但在能源短缺,地下水埋深不足10米的地方,仍然适用”(《辞海》)。管链水车的工作原理,类似我们熟悉的自行车脚踏飞轮带动链条的原理,它最终由推动或牵动圆形的绞盘为动力,人推或牲口拉均可。出水口处是簸箕形水槽,水经水槽流向固定的渠道。这种水车机械原理简单,构造并不复杂,安装也十分简便。(www.xing528.com)
笔者儿时与小伙伴经常结伴到菜园里去玩,每去必到水车旁,见到戴了眼罩的小毛驴拍上两巴掌,或将停止工作的水车推上几圈启动起来,便会看到清水如泉涌一般流淌,流向碧绿的菜畦,感觉很是新奇。
【注释】
[1]周昕,中国农具史纲暨图谱,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