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妃甸地区的方木榔头:历史真物,《老物件》书摘

曹妃甸地区的方木榔头:历史真物,《老物件》书摘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曹妃甸地区,曾经使用过一种挖垍子的专门榔头,头是长方形的,有大面、小面之分,看上去既大且重,充满力量感。本书所拍摄的方木榔头实物,是老父亲保存的器具之一,制作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

曹妃甸地区的方木榔头:历史真物,《老物件》书摘

古人说耰(读yōu),今人叫榔头、木榔头。它是一种古老的农具,主要作用是弄碎土块,平整土地。

《国语》里有“深耕而耰之,以待时雨”的记述,《论语》有“耰而不辍”、《孟子》有“播种而耰之”的记载。人们推断这种碎土农具,使用应在春秋末年以前。也有专家认为,商周时期便有耰,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秦汉以后,大面积碎土主要用耙。《庄子·则阳篇》曰“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淮南子·犯论训》曰“民劳而利薄,后世为之耒耜耰锄。”《史记·龟筴传》云:“耕之耰之,鉏(读chú)之耨之。”《汉书》云:“耰,摩田之器也。”

俗话说:耕种耕种,先耕后种。耕,是进行农事活动的开始,耕地主要是要翻土、松土和碎土。然而,旱地耕后易结成坚块,要敲碎才好种植,这个活计叫做“打疙瘩”,因此需要一种专门碎土的器具。耰——这种古农具,在黄河流域和高原雪域等干旱地区沿用至今。为了达到精耕细作的目的,深耕后的田地要像姑娘梳理头发一样,认真仔细且不厌其烦,因为农人深知只有反复敲打和耙耢,才能使土壤细且实,禾苗的根才会粗而壮,且无病灾之患。

榔头,用木头做成,形似锤子,但要比锤子大且长,也作“狼头”,因形状像狼头而得名。其形状仅一头一柄,头的大小、方圆有别,并无固定尺寸,把柄一米来长,完全根据用途、材料和使用者的力量大小而定。有的人家的榔头,干脆利用一块树根做成,结实牢靠,力量十足。旧时的沿海地区都是生土,潮湿且盐碱,翻耕之后经日晒风吹就形成坚硬的土块,非经木榔头猛敲不易松散,更难使土壤达到精细平整的效果。相比敲打硬土的大榔头,还有一种稍微小巧轻便的榔头,是专门敲茬头用的。秋天收割庄稼,像高粱玉米等,往往要留下很高的根,待收获了粮食、收拾了秸秆,庄稼茬子也该干透了,用小铁镐刨出来,就用上榔头了,用榔头将植物根部的土敲下去,就是农家极禁烧的烧柴。曾记得,过去的旱田地里种植高粱,会留下一尺左右的根,叫“茬子”,刨出、敲净后,根部朝外相对地摆放捆扎,就形成一个很利索的小捆,叫“个儿”,不仅运起来方便,回到家码草垛也十分整齐。 过去,农家的土炕是用土坯搭的,经一年或多年的火烧,需再重新搭。换下来的炕坯作肥料,在成肥料前用水浸过,再用榔头敲碎。(www.xing528.com)

曹妃甸地区,曾经使用过一种挖垍子的专门榔头,头是长方形的,有大面、小面之分,看上去既大且重,充满力量感。垍子是沿海一带盖房垒墙的必需建筑材料,来自潮湿并带碱性的土地,土壤里长着马绊草等耐盐碱的植物,其根系起到坚固的筋骨作用,在铁锹开挖之前,首先要用榔头逐一认真地拍砸,侧立面先用榔头的小面用力打一遍,再用大面打一遍,上面用大面找平,每块垍子上都保留着两个鲜明的榔头印记。

本书所拍摄的方木榔头实物,是老父亲保存的器具之一,制作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槐木的头坚硬沉重,长28厘米,宽18厘米,厚6厘米,柳木把光滑无比,长85厘米,直径3厘米。农村土垍子盖房的时代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了,但这老物件却一直保存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