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南秧马演化而来,采芽子凳子成为专用工具供应插秧所需

江南秧马演化而来,采芽子凳子成为专用工具供应插秧所需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芽子是插秧的前奏,既要起早贪黑,又很累人,总要保证供应插秧所需才是。采秧人是在水中作业,就需要合适的坐具,这种板凳就是专用的采芽子工具。当笔者考证采芽子凳子的来由时发现,这并不是我们本地百姓的发明创造,其原型来源于江南地区的秧马。秧马又称秧船,外形像一条小船,底面更宽大一些。每到春季插秧大忙的季节,农场的职工就会挽着采芽子的凳子走进芽子丘(即秧田)。

江南秧马演化而来,采芽子凳子成为专用工具供应插秧所需

过去农场种植水稻,主要是采取人工育秧移栽的方式,即先在秧田播种育秧,采秧后运到大田插秧,其中采秧环节,当地人称采芽子,虽然费工费时,工期集中,劳动强度大,但插秧后缓秧快、分蘖早,是沿袭几十年的劳作方式。

采芽子是插秧的前奏,既要起早贪黑,又很累人,总要保证供应插秧所需才是。采秧人是在水中作业,就需要合适的坐具,这种板凳就是专用的采芽子工具。不同于平常的小木板凳上面是坐面下边是四只脚,它的四脚之下还有一个面,为的就是在水中骑坐不至于陷入泥中。农人坐在这种凳子上,移动及调整方向都很方便,只要双脚和臀部协调配合就行。采芽子全凭双手的熟练功夫,双手一次抓住三五根秧苗底部,极快速地连根拔起,用力要恰到好处,过猛,会断根;过轻,起不动。满握之后,在水里涮去淤泥,露出白根,戳齐后再用一根稻草捆扎成把,随手放在一旁,然后再拖动凳子向前行进。农人在弯腰低头忙碌之后,可以利用打捆系草绳的机会,坐在凳子上稍稍直一直僵硬酸疼的腰板。相比蹲在水里干活,使用这种凳子,不仅能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当笔者考证采芽子凳子的来由时发现,这并不是我们本地百姓的发明创造,其原型来源于江南地区的秧马。秧马又称秧船,外形像一条小船,底面更宽大一些。这种南方人起秧的工具,大约出现在北宋中期,史料记载与大学士苏东坡在稻区提倡和推广有关系,让无数从事水稻种植的农民从中受益。

秧马出现后,历代文献多有记述,如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古代典籍里,都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介绍。中国人种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河姆渡遗址就曾发现已经炭化的稻粒。如此说来,起秧一定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农活。宋人楼璹(读shú)《耕图二十一首·拔秧》 诗云:“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清晨且拔濯,父子争提携。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及时趁芒种,散着畦东西。”从中可见宋代的起秧场景,竟与吾乡几乎一样。(www.xing528.com)

每到春季插秧大忙的季节,农场的职工就会挽着采芽子的凳子走进芽子丘(即秧田)。干这种活儿的人以妇女居多,她们穿红戴绿,携带凳子的方式颇为浪漫,把一只胳膊伸过凳子腿,挽在臂间,宛如与情侣携手依偎前行。傍晚收工时,又总是仔细地将凳子身上的泥渍清洗干净,然后紧贴着腰身挽着一同回家

是啊,在勤劳朴实的农民眼里,哪件随身的农具不像她们的情人呢!在这种木凳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有机会到农家院里做客,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当年采芽子的凳子,或许依旧挂在厢房屋里斑驳的墙壁上或房梁上,不允许别人拿它当普通凳子坐,更不允许孩子们当玩具骑着玩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