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这些多姿多彩、风味独特的地方菜荟萃了我国烹调技术的精华,构成了色、香、味、形、质俱佳的中国烹调技艺的核心。南北两大风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到唐宋时期已全部完成(发展成熟)。到了清代初期,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已成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地方菜,后称“四大菜系”。后来,随着饮食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菜,愈显特色,自成派系。到了清末时期又加入浙、闽、湘、徽地方菜,就成为“八大菜系”,以后再增京、沪,便有“十大菜系”之说。尽管菜系繁衍发展,但人们还是习惯用“八大菜系”来代表我国多达万种的各地风味菜。
一个菜系的形成与其悠久的历史及独到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该地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的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是各具千秋。
(一)鲁菜
八大菜系之首当推鲁菜,其形成和发展与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风尚有关。一般认为鲁菜内部分为两大派系,分别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也有的认为分为三大派系,为以上两种再加上孔府菜。
鲁菜调味纯正,口味以鲜咸为主,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擅长使用葱、姜、蒜,不管爆、炒、熘、烩,还是凉拌,都少不了用葱姜蒜来提味。尤其是葱,因山东盛产大葱,很多菜肴都离不开葱,如葱烧海参、葱烧猪蹄,都以拥有浓郁的葱香为佳。
九转大肠
此外,鲁菜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能运用多种刀工和不同技法,将一种海味烹制成数十道美味佳肴。以小海鲜烹制的油爆双花、红烧海螺、炸蛎黄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海鲜珍品。
鲁菜制汤也非常讲究,擅长“清汤”、“奶汤”的调制,并运用到多种菜品中,如清汤柳叶燕窝、清汤全家福等,都是高档宴席中的珍馐美味。
(二)川菜
川菜整个菜系以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还包括乐山、自贡等地的地方菜。它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时。当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川菜已初具规模,有了菜系的雏形。
川菜风味独特、口味多样,在中国菜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菜肴常用的原料除鸡、鸭等肉类、蔬菜外,山珍亦颇多,但是水产品较少。川菜的最大特点是十分注意调味,调味品既复杂多样,又富有特色。一般多用辣椒、花椒、香醋、豆瓣酱等。这些复杂多样的调味品经过厨师的巧妙调和,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口味,如酸辣、麻辣、椒麻、怪味等,口味种类之多,使川菜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三)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也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由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特色菜点发展而成,是起步较晚的菜系。但它影响较大,不仅香港、澳门,而且世界各地各国的中餐馆也是以粤菜为主的。
粤菜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丰富,故其饮食一向得天独厚。
粤菜注意吸取各菜系之长,形成了多种烹饪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其原料广博,追求生猛,素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一不吃而著称。广州菜清而不淡、鲜而不俗、选料精当、品种多样,还兼容了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潮州古属闽地,故潮州菜汇闽、粤风味,以烹制海洋菜和甜食见长,口味清醇,其中汤菜最具特色。东江菜又称客家菜,客家为南徙的中原汉人,聚居于东江山区,其菜乡土气息浓郁,以炒、炸、焗、焖见长。
粤菜总体上的特点是选料广泛,新奇且尚新鲜,菜肴口味尚清淡,味道丰富,讲究清而不淡,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且粤菜时令性强,夏秋讲清淡,冬春讲浓郁,有不少菜点具有独特风味。
广式烤乳猪
(四)闽菜
闽菜是以福州、闽南、闽西三地区的地方风味菜为主形成的菜系。福州菜清鲜、爽淡,偏于甜酸,尤其讲究调汤;另一特色是善于用红糖做配料,具有防变质、去腥、增香、生味、调色作用。闽南菜以厦门为代表,同样具有清鲜、爽淡的特色,讲究佐料,长于使用辣椒酱、沙菜酱、芥末酱等调料。且闽西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以客家菜为主体,多以山区特有的奇味异品做原料,具有浓厚的山乡色彩。
闽菜尤以烹制海鲜见长,刀工精妙,入趣于味,汤菜居多,具有鲜、香、烂、淡并稍带酸甜辣的独特风味。其烹饪技艺多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故闽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福建的小吃、点心也有一功,它们多取材于沿海浅滩的各式海产品,并配以特色调味而成,堪称美味。
闽菜的食用器皿也别具一格,多采用小巧玲珑、古朴大方的盖碗,体现其雅致、轻便、秀丽的品质和特点。
(五)苏菜(www.xing528.com)
苏菜系即江苏地方风味菜,由扬州、南京、苏州三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成。其中扬州菜亦称淮扬菜,是指扬州、镇江、淮安一代的菜肴;南京菜又称京苏菜,是指南京一带的菜肴;苏州菜是指苏州与无锡一带的菜肴。
扬州菜选料严谨、讲究鲜活、主料突出、刀工精细,口味咸淡适中、南北皆宜。南京菜特别讲究七滋七味,即酸、甜、苦、辣、咸、香、臭,鲜、烂、酥、嫩、脆、浓、肥。苏州菜擅长炖、焖、煨、焐,注重保持原汁原味,花色精细,时令时鲜,甜咸适中,酥烂可口,清新腴美。
苏菜总的特点是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注意配色、讲究造型、菜肴四季有别。烹调方法擅长炖、焖、蒸、烧、炒,又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肥而不腻、浅而不薄。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宴席亦颇有特色,较为知名的有“三宴”,即“船宴”,见于太湖、瘦西湖、秦淮河;“斋席”,见于镇江金山斋堂、焦山斋堂、苏州灵岩斋堂、扬州大明寺斋堂等;“全席”,如全鱼席、全鸭席、鳝鱼席、全蟹席等。
叫化鸡
(六)浙菜
浙菜系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为代表,成名较早。浙菜大多小巧玲珑,外形清爽优雅。菜品在制作时注重刀工,讲究配色和装盘的艺术,使菜肴色调清秀雅致,造型美观精巧。如锦绣鱼丝,9厘米长的鱼丝整齐划一,缀以红绿柿椒,色彩艳丽和谐。
杭州菜重视原料的鲜、活、嫩,以鱼、虾、时令蔬菜为主,讲究刀工、口味清鲜、突出本味。宁波菜咸鲜合一,以烹制海鲜见长,讲究海鲜软滑,重原味,强调入味。绍兴菜擅长烹制河鲜家禽,菜品强调入口香、绵、酥、糯,汤味浓重,富有乡村风味。
浙菜的历史也相当悠久。因北方人南下开饭店,用北方的烹调方法将南方丰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所以“南料北烹”成为浙菜系的一大特色。
浙菜喜用风景名胜或传说典故来命名,如:西湖醋鱼、东坡肉、宋嫂鱼羹等,使其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情和鲜明的文化色彩。
东坡肉
(七)湘菜
湘菜即湖南菜,其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个地区的特色菜点。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湘菜的主要代表。
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烹调技艺就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长沙市郊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土墓中,人们不仅发现了酱、醋腌制的果菜遗物,还有鱼、猪、牛等遗骨。经考古学家鉴定,这些遗骨在当时都是经烹饪过的熟食残迹,这就说明许多烹调方法在当时已经形成。
湘菜品种繁多,烹饪技法多样,包含炙、煎、熬、煨、蒸、脍、脯、腊等多种,尤其以煨的工艺最为精湛,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用清汤、奶汤、浓汤小火慢煨而成的各种菜肴滋味浓郁。
湘菜的风味特色之一是辣味。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湖南气候温热潮湿,人们喜食辣椒,用以祛风除湿。湘菜口味以酸辣居多,用酸泡菜做调料,佐以辣椒烹制出来的菜肴,开胃爽口,深受青睐。风味特色之二是腊味,湖南腊肉的制作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湖南先民就用腊肉制作佳肴;到清代,“腊味合蒸”已经成了湖南名菜;现在各种腊肉、腊鸡、腊鱼、腊味饭、腊味菜更是数不胜数。此外,湖南的鱼头菜也别具一格。以蒸煮和烧汁两种方式结合制成的各味鱼头菜,鲜嫩滑软,极受欢迎,尤以剁椒鱼头为首。
剁椒鱼头
(八)徽菜
徽菜系由安徽省的沿江菜、沿淮菜和皖南菜构成。徽菜选料精良,擅长烧、炖、蒸、炒等,并有“三重”的特点,即重油、重酱色、重火工。重油是由于当地人常年饮用含有较多矿物质的山溪泉水,且当地盛产茶叶,人们常年饮茶,因此需要多吃油脂以滋润肠胃。重酱色,体现在调味品的运用上,徽菜多红烧菜,红烧的“红”便是善用酱油和糖,调成红润浓郁的酱色,此类菜肴色泽诱人,口感浓郁。重火工,徽菜善用火候,火功独到,根据不同原料的质地特点、成品菜的风味要求,分别采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调。经常使用木炭小炉,小火单炖单烤,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此外,徽菜在口味上,还经常使用火腿调味。制作火腿,在徽州是普及型的家庭技术,徽州火腿的味道也极得美食家赞誉。徽菜中还有不少利用食物自然霉变后的特殊味道来调味烹制菜肴,如著名的臭鳜鱼、臭豆干等,奇香无比,成为徽菜一大特色。
臭鳜鱼
这八大地方风味菜都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十分讲究色、香、味、形、器的协调统一,其高超烹饪技艺和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就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