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春节食俗,集中展示了饮食文化和传统的古老文明,由于地域、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情趣爱好等的不同,新年食俗呈现出异彩缤纷的景象。主要概括下来春节的饮食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菜品丰盛:春节的饭是一年四季中最为丰盛的一餐,主要以鸡鸭鱼肉等荤菜为主,同时这些饮食大多带有“祝福吉祥”之意,比如吃鱼有“年年有余”之意,年糕有“步步高升”之意;二是尊老爱幼,在除夕夜的餐桌上座位的次序极为讲究,遵循长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的原则,一般都是在下午16:00-18:00为晚饭时间,需要关门闭户,全家老小一起享用。南方春节的传统饮食主要有以糯米制成的年糕、粽子以及面粉制作的饺子。但是在苏杭地区又有所区别。例如,蛋饺是苏杭地区必不可少的主食,因为蛋饺色泽金黄,看上去像一个金元宝,寓意“金银元宝”,同时还会炒上几个菜,其中有一个叫做肉丝炒笋丝,寓意“事事顺心”,另外再配上一条鱼,但是一般只吃掉中间的一部分,寓意“有头有尾”。
(二)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清明节与寒食节是分开的,寒食节又叫“冷节”“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因为两个节日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这两者的主要饮食融合,隋唐时期,就合二为一了。清明是24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现代清明节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5日居多。因为它是定在24节气中,春分后第15天,所以不是以农历来决定。
南方人最熟悉的清明美食就是清明果了。江南的“麦浆草”,清明而生,过则难觅,也正是因为如此,用麦浆草做成的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间揪一把“麦浆草”,回家捣烂压汁,与晾干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和好,包上馅儿,民间诀窍还要放入一小块猪油,团好入笼蒸熟,出笼时再刷一层薄薄的熟菜油在表面。此外,艾草也是一种常见的清明食材。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糍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艾草糍粑。
(三)端午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饮食方面主要是以吃粽子为主,过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的。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仍然在延续这一习俗。粽子在制作方面有不少花样,南方粽子的形状丰富,有三角形、火炬形、锥形、方形,玲珑精致的外表,吊足了人们的胃口。馅料上,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其中以浙江嘉兴肉粽为代表。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煮熟以后没有新鲜竹叶的清香。
(四)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也称施孤、鬼节、斋孤或地官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日,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民间有祭祖、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先秦时,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汉后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将七月半秋尝祭祖之日称为“中元节”、“鬼节”。(www.xing528.com)
七月十四、十五,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尽管在传统上中元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不过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人们通常在农历七月十四举办各种祭祀活动,最为隆重。
中元节前几天,在南宁市各大小菜市、超市,甚至路边等地方,鸭子成为市民的“抢手货”。南宁人说:“过中元节,无鸭不成宴。”因此,中元节这天,不管是家庭聚会、宴请宾客还是祭祀祖先,鸭子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中元节要吃鸭子的典故,南宁市民诙谐地说,鸭子游泳本领高,在阴间能帮助祖先驮财物过河。而在农村,也有“中元节杀鸭子是为了庆祝水稻获得丰收”的说法。
在广西来宾、百色等地,每年的中元节,人们在祭祀之余,还把它作为宴请宾客、合家团圆的好日子。为了让宾客吃得开心,不少人家会提前一个星期开始磨面、做饼、蒸馍,做芝麻糖等。如今很多人在外工作,亲人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倍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机会,加上对“鬼节”的迷信观念也有所改变,把鬼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当做全家“团圆日”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五)重阳节
重阳节取九九重阳之意,《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1.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之花。屈原曾经用笔写下“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人们早已经有了食菊花的传统。其实菊花酒早在汉代就产生了,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到了明清时期,菊花酒依然十分盛行。菊花具有益气健身之效,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菊花酒更被认为是重阳节送福消灾的“吉祥酒”
2.吃糍粑
吃糍粑,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粑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粑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细末、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称为“软糍粑”(温食最佳)。硬糍粑又称“油糍粑”,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再入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