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帽子历史渊源长久,由最初的实用功能逐渐转化为遵守礼仪制度的物品。帽子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审美习惯和精神风貌,纵观中西方,帽子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其代表的文化内涵与背景亦良莠不齐,这里只探讨中国古代帽子的发展。
最早的帽子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先祖们在风吹雨淋的生活中逐渐使用树叶、兽皮遮在头上,来挡风避雨御寒。如《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上古衣毛冒皮,后代圣人见鸟兽冠角,乃作冠冕冒。”帽子的产生最早是用于防暑御寒的需要。帽子的起源是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变自然的表现,客观上来说地理环境、天气条件、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都是推动帽子发展的原因。先秦时期,中国的奴隶制社会逐渐成熟,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其社会体系的构架也更加完整,商周时,其服饰制度已为国家的礼仪制度相结合,服饰成为其“昭名分,辨等级”的“工具”,具有标识作用。据说黄帝首先发明了帽子,但其并不是用来遮风挡雨,而是具有装饰和标识的作用,象征着统治阶级高贵的地位。先秦时候的帽子并不叫帽子,而称作“冠”和“冕”,这是因为当时制定了冠冕制度,当时只有皇帝和大臣可以戴帽子,显示等级的差异。
到了周代,帽子结合礼仪更是“相得益彰”,如祭祀有祭服,婚嫁有吉服,上朝有朝服等。当时连孔子这般大学者都不能戴帽子,只能用巾来裹头。人们在戴冠冕的时候,会用到笄来固定帽子与头发,使帽子不掉落下来。笄就是簪,制作笄的材质也有很多,如木、玉、铜等,笄的使用也有所不同,一般男戴单笄,女戴双笄。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壮大,使得战争频繁不断,在礼仪制度方面也已礼崩乐坏,冠冕制度也因此分崩离析,另一方面,由于中原的动乱,外族侵入,将他们的服饰特点亦带进了中原,诸侯们各不相同的审美则会引起帽子的不同,这时的帽子有漆沙帽、藤帽、貂皮冠等。帽子是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历史的演进中,即使历经转变,却始终保持着这一特征,直至民国的建立,这一象征才被取消。
说到秦朝的帽子,不禁让人想起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陵兵马俑。兵马俑头上的结巾发式繁多,但我们可以看出,兵马俑的发式完美地将头发较牢固地盘在头上,从而不易散落下来,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也从秦朝开始,巾这一物品开始系在头上,并对汉代帻巾的流行产生重要影响。
秦陵兵马俑
汉代的帽子以巾帕和冠冕为主流。巾最初为平民所戴的一种头帕,其制成的材料很多,有着不同的名称,如络头、帕头、陌头等。汉朝巾帻使用十分广泛,不仅平民戴,官员也会戴,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材质的巾帻,如文官戴介帻,而武官则只能使用平上帻。对于针对不同身份而制定的使用不同帽子礼仪的规定在《后汉书·舆服志》也有所体现,如里面记载道:“尚书绩巾,方三寸,名曰:纳言,以示忠正,显近职也……武吏常赤帻,成其威也;未冠童子帻无屋者(露双髻),示未成人者。”官员们往往先戴巾帻,然后再戴冠。文官戴介帻,武官则只能用平上帻。
冠冕是古代人在祭祀典礼时所戴,其顶部有一块“冕板”,被称为“冕旒”。汉代的冕旒亦根据不同身份地位来制作,以黑色为主,皇帝大臣,冕旒皆不一样,如皇帝冕旒排,制作的材料为玉,冠冕戴在头上,再用笄横叉,起到固定作用。
魏晋南北朝的冠冕依然承袭了汉朝,但制作发生了改变。首先表现在帻的形制上,魏晋时候的巾帻的后部逐渐加高,成一小顶隆起,被称为平上帻或者小冠,这种小冠在全国各地皆受欢迎,其次,在小冠的基础上,当时的人们又增加了笼冠,再用黑漆细纱制成,成为“漆沙笼冠”。有趣的是,这种帽子在魏晋南北朝时,男女皆可使用,正如我们平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一样,某朝廷女官会头戴漆沙笼冠。
《洛神赋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见其后的侍者皆戴这种漆沙笼冠,这种帽子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除此之外,当时还有高顶帽、突骑帽,前者在《隋书·礼仪志》说道:“帽自天子,下及士人通冠之,以白纱者名高顶帽,皇太子在上者则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又有缩皂杂纱为之,高屋下裙,盖无定准。”实际上这种帽子有好几种形式,有的带有卷荷边,有的带纱高屋,有的带有乌纱长耳。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有过一次民族大迁徙,使得南北的习俗、文化、服饰等交流、融合,流行一种突骑帽。其外,巾在魏晋南北朝亦十分流行,它尤其受到一些文雅儒士的喜爱,前面说到,巾有很多种,分为缣巾、葛巾、纶巾、折角巾等,亦标志着身份的不同。诸葛亮曾有“羽扇纶巾”,竹林七贤壁画亦刻着戴巾的文人们,颇具儒雅风度。
隋唐是我国历史发展中最为繁荣昌盛的一个时代,各行各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中,服饰、编织皆达到很大的发展。纺织行业的最高机构为“染织署”,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负责宫廷的一身穿戴。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帽饰为幞头,隋朝幞头较简便,唐代幞头样式较多。幞头也是巾的一种,最早为平民所戴,后来衍变成多种样式,得到社会各级人员的承认。初唐时,幞头的巾较为低平,到后来逐渐增高,形成固定的帽式。幞头后的带子,称为幞头脚,有软脚和硬脚之分,在唐代,幞头脚开始产生变化,人们用丝弦、铁丝等作为里面的骨架,从而使得幞头脚变得上翘起来,称为翘脚幞头。幞头一般用青黑色罗纱制作。虽然唐代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帽子的地位象征有所减化,但依旧作为身份特征流于民间,如当时的文官戴展脚幞头,武官戴交脚幞头。
唐代翘脚幞头
隋唐除了幞头,还有进贤冠、平巾帻、通天冠、武弁、皮弁、乌纱帽等,进贤冠在汉代便已经流行,魏晋南北朝时继之,到了唐代依旧有着重要地位,并对之后的明朝的帽式也产生影响;通天冠是级位最高的冠帽;武弁、皮弁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帽式。
唐朝戴冠冕的帝王、官员(www.xing528.com)
戴武弁的唐俑
值得注意的是,盛唐时的女子非常流行戴幞头和着男装,下图为现代电视剧中的女子装扮。
电视剧中的女扮男装
宋代的帽式分为通天冠、进贤冠、长翅帽、幞头等,前四种为皇帝及百官所戴,后者为身份较低的人佩戴。长翅帽是宋代官员上朝戴的帽子,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发明,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长度为一尺左右,后来则越来越长。据说长翅帽是因为当时朝堂上的官员们在皇帝讲话时与身旁人窃窃私语,使得皇帝采取这种措施来避免。幞头在宋朝依旧流行,样式多样,唐代幞头由黑色纱罗制成,而宋代的幞头不局限于黑色,用各种鲜艳的颜色制成幞头,有些甚至还在幞头上插以金银制成的花朵。
长翅帽
明代在文化建设上力图恢复汉代的服饰制度,明代男子戴冠巾,如通天冠、翼善冠、梁冠、皮弁帽、貂蝉笼巾、网巾、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汉巾、唐巾、东坡巾、九华巾、逍遥巾、纯阳巾、诸葛巾等。天子在祭祀时戴通天冠,常服戴翼善冠;明朝官吏不像之前的朝代分文物官,他们常戴梁冠,梁冠亦有等级之分,如一品七梁冠,二品六梁冠,以此类推。在民间,要数网巾、四方平定巾与六合一统帽最为流行。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往往用黑色的丝绳、马尾、棕丝等编织而成,在外出时,若系上网巾,则必须戴上帽子,否则会被认为失礼。四方平定巾是用黑色纱罗制成,这种帽子较软,可进行折叠,展开时四角皆方,因而又叫做“四角方巾”、“方巾”,这种巾帽后来发展得越来越大,故民间用“头顶一个橱”来形容。六合一统帽又叫做“六合巾”、“小帽”等,材质用马尾、人发、罗缎做成,其帽分为六瓣,缝合一体,有天下和睦之寓意。这种帽子还延留到清代,称作瓜皮帽。
四方平定巾
黄金翼善冠
清代的帽子种类繁多,朝中之人,上上下下所戴之帽琳琅满目,如有用于祭祀庆典的朝冠;有常朝礼见的吉服冠;有燕居时的常服冠;有出行时的行冠;有下雨时的雨冠等。所有的帽子都分为冬夏两种。
皇帝所戴的冬朝冠及夏朝冠
冬行冠与夏行冠
皇帝和臣子的朝冠形状大体相同,但其帽上宝顶的分层以及玉石的种类象征着不同地位的人,分层越高,所用玉石越贵重,则代表其身份地位越高。吉服冠的顶子制作较为简单,由底座和珠构成,同样,吉服冠上的分层级装饰亦象征着地位的高低,如一品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五品用水晶,七品用素金。清代冠帽上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帽子后的那一根花翎了,花翎也称作孔雀翎,分为花翎、蓝翎、染蓝翎,以花翎为贵。花翎装饰在帽子顶珠之下,花翎末处有一华丽圈饰,为眼,眼也分不同等级,眼多则贵重。清初,皇帝会将花翎赠予有功勋的官员,如福文襄公的四眼花翎,曾国藩、左宗棠的双眼花翎等。花翎在清朝流行,其价格也十分昂贵。
清代民间流行瓜皮帽、毡帽等,瓜皮帽乃是沿袭了明代的六合一统帽而来,又称作“小帽”、“便帽”、“秋帽”等,一般为圆顶,下有帽檐,有的瓜皮帽内衬帽胎,帽胎分为软硬两种,由马尾、藤竹丝编制而成。有些瓜皮帽在帽上还镶有珠玉。毡帽的样式多样,大多为圆形、半圆形,一般为平民所戴,北方等地的毡帽会在内里加以皮毛来御寒。
清朝的瓜皮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