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与人权:建议充分尊重REDD项目中的土著权益

环境与人权:建议充分尊重REDD项目中的土著权益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认识到,国家所有有关气候变化的活动必须充分尊重人权;坎昆协议也明确承认,各国应当在所有有关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充分尊重人权。对于REDD/REDD+项目,只有一些“尊重土著地区人民的权利”以及“保证土著和当地社区利益相关者有效完全地参与”等相关建议性规则,应当把这些规则应用于实践中,真正起到约束的作用——明确要求应该得到生活在森林和利用森林资源的人的同意。

环境与人权:建议充分尊重REDD项目中的土著权益

国际法要求各国采取的减缓和适应措施不会损害人权。国家负有义务建立防止环境危害到人权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且该框架必须确保国家的所有活动和决策不会损害人权,还要保证防止第三方不会对人权造成干扰。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认识到,国家所有有关气候变化的活动必须充分尊重人权;坎昆协议也明确承认,各国应当在所有有关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充分尊重人权。它敦促发达国家:努力落实政策和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避免发展中国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经济后果。除此之外,坎昆协议的附录中还列举了一些林业部门采取的减缓行动背景下保护弱势群体的措施。[89]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18/22和26/27也有类似的规定;《巴黎协定》明确规定,气候变化是人类的共同关切,缔约方为处理气候变化而制定的政策和采取的行动,须尊重、促进和考虑它们各自对人权、健康权、土著人民权利、当地社区权利、移徙者权利、儿童权利、残疾人权利、弱势人权利、发展权,以及性别平等、妇女赋权和代际公平方面的义务。

因此,以国家义务为基础,还应确保其采取的措施不会影响人权的实现。例如,减缓和适应政策的实施计划与结果等信息应提供给公众。这主要包含:对温室气体排放源的监督;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通知公众有关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和风险;减缓适应措施对治理气候变化问题的贡献等。这是在气候治理过程中对公众程序性权利的一种保护。

(一)关于减缓措施的建议

对于水电工程,首先,应该在前期设计和规划中就考虑到生态环境,尽量做到经济和环保共同发展,在对相关工程环评时应全面准确预测水电工程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不断改进,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其次,应注意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保问题,避免施工造成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及时处理施工留下的废水、废气、废弃物,保证施工中不存在环境损害。最后,注意加强宣传,不仅要让公众加深环保理念,还要保证更多的公众参与度和公众知悉权。

对于REDD/REDD+项目,只有一些“尊重土著地区人民的权利”以及“保证土著和当地社区利益相关者有效完全地参与”等相关建议性规则,应当把这些规则应用于实践中,真正起到约束的作用——明确要求应该得到生活在森林和利用森林资源的人的同意。国家应确保存在有效且适当的机制来管理REDD/REDD+项目,保证充分的公众参与,以及不会剥夺森林土地和其他资源,从而保护土著人民在自由意志和充分获取信息的情况下事先同意的权利。此外,还应当包括有关林业项目利益公平分配的明确规定,这对可能受到REDD/REDD+项目影响的居民的人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生物燃料项目,应当保证生物燃料用地不与粮食用地冲突,并尽量消除改变土地产生的负面影响;适当减少对生物燃料项目的补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粮食安全和粮食价格动荡的冲击,确保受此影响的人获取食物的权利不被妨碍;改进技术,研发如非粮作物和农林产业废弃作物纤维为原材料的替代能源

对于地球工程技术,目前为止还没有重大工程技术现场试验,也没有很大规模的地球工程项目。该项目的影响大规模性以及科学的不确定性始终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因此,需要向公众透露信息,允许公众参与,告知风险,保证公众的知情权。除此之外,还应有相应的机制确保各国实施的地球工程项目与国际社会配合,以便通力合作或者共同监督。

(二)关于适应措施的建议

总体来说,国家应着重采取尊重环境和考虑社会共同利益基础上的适应措施。只有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适应措施,才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使人们在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时更好地保护人权。除此之外,特定的地区和人群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尤为敏感和脆弱,因此应确保适应措施的实施不会影响其人权实现。例如针对儿童,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应当采取特殊的适应措施预防营养不良的情况发生,并且建立完善的卫生保障制度来确保提供的食物有充足的营养且健康卫生。

具体来说,应当完善适应措施中预警系统的建立,具体包括对城市规划农村发展项目以及住房设计进行风险评估,尤其是对最脆弱地区的规划建设;向当地居民充分告知风险与警告信息,从而使居民可以及时寻求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防止极端天气损害人权。同样,对于因为气候变化问题而产生的迁移人口,也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完善风险评估制度,提供公众参与决策的机会,把公众参与决策纳入强制要求,确保管理气候难民迁移和重新安置项目得以顺利进行;保证因天气等自然灾害流离失所的人可以重新安置,确保所有被迫迁移的人不仅有权得到安置,而且有权返回家园;寻求技术援助,有效预防迁移发生,减小被破迁移的概率;推动人口稳定项目,一些国际组织如IOM已经在被迫迁移高频发生的地区实行此类项目,旨在增强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人群的适应能力。最后,建议国家将人权保护纳入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甚至是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这对实现公众信息参与是最直接有效的举措。国家可以以现有的多边环境条约为基础,参考各地区人权法院的判决,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将有关人权的规范纳入法律体系。

(三)关于国际合作的建议

除了以上国家保护人权方面的具体义务之外,国际合作对于减缓和适应活动中的人权保护问题也有重要意义。《巴黎协定》规定,确保全球平均温度的增加保持或低于2℃,最好是1.5℃,这标志着全球治理气候变化问题的决心和斗志。但是,此项减缓规定并未明确说明如何对减缓项目进度加以评估并跟踪其执行情况。如果可以细化其中的减排任务,每5年汇总活动时会更加清晰。对于因气候变化被迫迁移的问题,各国应在本国原有机制的基础上通力合作,如“气候变化流离失所合作基金”的提出,各国应参考并给予支持。建议建立公众分享平台,各国将本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中的收获或困境进行汇总并公开,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或警告。对于跨界空气污染的规则适用还不广泛,应推广到发展中国家等其他地区。

国际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气候变化问题下的减缓和适应措施集合了国家、企业、环保组织乃至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措施的制定和施行也涉及诸如环境科学、能源、运输、人口流动等多个学科。在这个基础上,综合各学科制定全面、科学的减缓与适应措施对于人权保护将更有效果。气候变化对于人权的影响涵盖方方面面,国家有义务为保护人权免受其损害,制定减缓与适应措施,并确保措施本身不会损害人权。除此之外,各国应落实承诺的雄伟目标,并加强国际合作以保障人权。

【注释】

[1]何晶晶.气候变化的人权法维度[J].人权,2015(5).

[2]U.N.Human Rights Council.Report of the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Rights[R].U.N.Doc.A/HRC/10.61,2009.

[3]唐颖侠.国际气候变化治理:制度与路径[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234.

[4]Donna Green.How Might Climate Change Affect Island Culture in the Torres Strait?[N].CSIROMarine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 Paper 011,November 2007.

[5]佚名.50年后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岛国图瓦卢被迫全民迁移[EB/OL].[2016-09-18].http://news.sohu.com/53/88/news147248853.shtml.

[6]陈熹.气候变化背景下土著人权的司法保护——因纽特人诉美国案评析[J].世界民族,2014(5).

[7]陈熹.气候变化背景下土著人权的司法保护——因纽特人诉美国案评析[J].世界民族,2014(5).

[8]SheilaWatt-Cloutier.Petition to the Inter American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 Violations Resulting from Global Warming Caused by the United States.December 7,2005.

[9]Ibid..

[10]Ibid..

[11]Ibid..

[12]陈熹.气候变化背景下土著人权的司法保护——因纽特人诉美国案评析[J].世界民族,2014(5).

[13]Sheila Watt-Cloutier.Petition to the Inter American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 Violations Resulting from Global Warming Caused by the United States.December 7,2005.

[14]Ibid..

[15]Ibid..

[16]陈熹.气候变化背景下土著人权的司法保护——因纽特人诉美国案评析[J].世界民族,2014(5).

[17]陈熹.气候变化背景下土著人权的司法保护——因纽特人诉美国案评析[J].世界民族,2014(5).

[18]李其瑞.西方人权思想的历史演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6).

[19]同上。

[20]徐祥民.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21]IPCC.Climate Change2013:Summary Volume,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Working Group I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2014:17.

[22]UNEP&Sabin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Law,Columbia Law School: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Rights,December 2015:4.

[23]IPCC.Climate Change 2014:Impacts,Adaptation,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the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364.

[24]Ibid.,p.488.

[25]卢雅澜.气候难民的国际法保护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26]Julia Toscano.Climate Change Displacementand Forced Migration:An International Crisis,6 Ariz[J].J.Envtl.L.&Pol'y 457,2015:474.

[27]陈俊宁.小岛国气候难民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28]Small Island States:https://en.wikipedia.org/wiki/Small_Island_Developing_States,2017年1月18日访问。当然,也要注意到,有人认为,即使有些岛屿国家领土面积并不狭小,有些国家的经济状况不错,但根据联合国的描述,这些小岛国在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都归类为小岛国。参见张蕾.气候变化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寻求国际法救济的途径[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29]张庆阳,沈海滨.小岛国灭顶之灾及其对策研究[J].世界环境,2014(5).

[30]孙华玲.“气候难民”的法学思考[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1.

[31]佚名.全球变暖致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面临“消失”[EB/OL].[2017-01-18].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09/03/28/010448817.shtml?wscckey=fa8b3bf88a746e5f_1447136969.

[32]同上。

[33]张庆阳,沈海滨.小岛国灭顶之灾及其对策研究[J].世界环境,2014(5).

[34]http://aosis.org/about/[2017-01-18].

[35]龚宇.人权法语境下的气候变化损害责任:虚幻或现实[J].法律科学,2013(1).

[36]曹亚斌.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小岛屿国家联盟[J].现代国际关系,2011(8).

[37]张庆阳,沈海滨.小岛国灭顶之灾及其对策研究[J].世界环境,2014(5).

[38]蔡畅.图瓦卢环境难民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www.xing528.com)

[39]佚名.50年后永远从地球上消失岛国图瓦卢被迫全民迁移 [EB/OL].[2016-09-18].http://news.sohu.com/53/88/news147248853.shtml.

[40]相关案件内容可参考:Giulia Jacovella.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De)Politicis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Migration:Lessons from the Pacific[J].2 SOASL.J.76,2015:87、91.

[41]Giulia Jacovella.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De)Politicis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Migration:Lessons from the Pacific[J]2 SOAS L.J.76,2015:88.

[42]Harriet Farquha.Migration with Dignity:Towards A New Zealan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Displacement in the Pacific[J].46 Victoria U.Wellington L.Rev.29,2015:37.

[43]张珊珊.论“气候难民”的国际法保护[D].北京:外交学院,2016.

[44]周珂,谭柏平,欧阳杉.环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5]Harriet Farquha.Migration with Dignity:Towards a New Zealan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Displacement in the Pacific,46 Victoria U[M].Wellington L.Rev.29,2015:31.

[46]联合国难民署.区别难民地位的程序与标准手册(中文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47]UNHCR,Handbook on Procedures and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Refugee Status under the 1951 Convention and the 1967 Protocol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R].1979.art.39.

[48]Cinnamon P.Carlarne,etal..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Law[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522.

[49]路远征,雷芳.非洲统一组织与非洲难民问题[J].池州学院学报,2010(2).

[50]同上。

[51]饶胜兰.环境难民的国际法律保护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52]徐军华,李若翰.论国际法语境下的“环境难民”[J].国际论坛,2011(1).

[53]梁淑英主编.国际难民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也可参见刘桂芝.欧盟难民法中的辅助性保护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54]仲伟.环境移民国际人权保护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

[55]2001年欧洲理事会第2001/55/EC号《关于在流离失所人员大量涌入时提供临时性保护以及促进各成员国在接收人员和承担其后果之间平衡最低标准的指令》。

[56]Human Rights Council Res[R].7/23,U.N.Doc.A/HRC/7/78.

[57]卢雅澜.气候难民的国际法保护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58]U.N.Human Rights Comm.General Comment No.20:Prohibition of Torture,or Other Cruel,Inhuman or DegradingTreatment or Punishment,art.7,§9,Mar.10,1992.

[59]Migration Act(Aus),1958,s36(2B)(c).

[60]AF(Kiribati),2013,para 89.

[61]它要求: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主权的权利,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里约宣言》原则2)

[62]《里约宣言》原则7:“……鉴于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承认,鉴于他们的社会给全球环境带来的压力,以及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和财力资源,他们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负有责任。”

[63]龚宇.人权法语境下的气候变化损害责任:虚幻或现实[J].法律科学,2013(1).

[64]转引自李良才.气候变化的损害赔偿与国家责任问题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1).

[65]李良才.气候变化的损害赔偿与国家责任问题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1).

[66]相关内容可参考:龚宇.人权法语境下的气候变化损害责任:虚幻或现实[J].法律科学,2013(1);李良才.气候变化的损害赔偿与国家责任问题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1).

[67]《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一、法院之管辖包括各当事国提交之一切案件,及联合国宪章或现行条约及协约中所特定之一切事件。二、本规约各当事国得随时声明关于具有下列性质之一切法律争端,对于接受同样义务之任何其他国家,承认法院之管辖为当然而具有强制性,不须另订特别协定:(一)条约之解释。(二)国际法之任何问题。(三)任何事实之存在,如经确定即属违反国际义务者。(四)因违反国际义务而应予赔偿之性质及其范围。三、上述声明,得无条件为之,或以数个或特定之国家间彼此拘束为条件或以一定之期间为条件……五、曾依常设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六条所为之声明而现仍有效者,就本规约当事国间而言,在该项声明期间尚未届满前并依其条款,应认为对于国际法院强制管辖之接受。六、关于法院有无管辖权之争端,由法院裁决之。”

[68]Harriet Farquha.Migration with Dignity:Towards a New Zealan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Displacement in the Pacific[M].46 Victoria U.Wellington L.Rev.29.2015:37.

[69]毛颖洁.论气候难民保护面临的国际法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

[70]Giulia Jacovella.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De)Politicis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Migration:Lessons from the Pacific[M].2 SOAS L.J.76,2015:83.

[71]刘勇军,李慧玲.“环境难民”国际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以小岛国家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为视角[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6).

[72]郭剑平,施国庆.环境难民还是环境移民——国内外环境移民称谓和定义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

[73]有些学者持这一观点:如Gaim Kibreab.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Migration:A Tenuous Relationship?[M].20 Fordham Envtl.L.Rev.357,2009-2010;Mostafa Mahmud Naser.Climate Change,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and Migration:A Complex Nexus[M].36 Wm.&Mary Envtl.L.&Pol'y Rev.713,2011-2012.

[74]Mariya Gromilova.Finding Opportunities to Combat the Climate Change Migration Crisis:The Potential of the“Adaptation Approach”[M].33 Pace Envtl.L.Rev.105,2015-2016:111.

[75]潘家华等.气候移民概念辨析及政策含义——兼论宁夏生态移民政策[J].中国软科学,2014(1)

[76]孙华玲.气候导致移民的国际法律机制建议[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6).

[77]陈绍军,曹志杰.气候移民的概念与类型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6).

[78]IMO对“环境移民”的定义为:那些“因环境突然的或颠覆性的变化,对他们的生活或生存条件产生了不利影响的外界强制性原因,被迫离开他们的惯常居住地,或者临时地或者永久的在其本国内部迁徙或迁徙到国外的群体”。参见:Xing-Yin Ni,A Nation Going Under:Legal Protection For“Climatechange Refugees”,38 B.C.Int’l&Comp.L.Rev.329 2015,p.344;孙华玲.气候导致移民的国际法律机制建议[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6).

[79]《坎昆协议》14指出,请所有缔约方在坎昆适应框架之下加强适应行动,考虑到它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以及具体的国家和区域发展优先事项、目标和情况,除其他外着手:(f)酌情加强对国家、区域和国际各级气候变化所致流离失所、移徙和计划搬迁问题的了解、协调和合作。

[80]Sherval M.Askew L E..Experiencing“Droughtand More LocalResponses from Rural Victoria”[M].Australia,Sydney,Science+Business Media.Inc.,2012:347,364.

[81]《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和第13条。

[82]新西兰对申请移民的要求为:年龄在18—45岁,有新西兰雇主的雇用邀请,符合最低收入要求,符合英语要求。同时,需要投票确定获得配额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获得永久居留权具有极大的偶然性。Immigration New Zealand Operational Manual(29 November 2010)at S 1.40.5.

[83]http://www.un.org/chinese/issues/food/taskforce/ecosoc.shtml.

[84]See IPCC.Climate Change 2013:Working Group I:the Scientific Basis,pp.3-9.

[85]See OHCHR Report,pp.9-14.

[86]Knox J.H..Linking Human Rightsand Climate Changeat the United Nation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33(2):477-498.

[87]IOM.Migration,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R].IOM Policy Brief,May 2009,from:www.iom.int.

[88]Warner K.,Dun O.,Stal M..Filed Observations and Empirical Research[J].Forced Migration Review,2008(31):13-14.

[89]Cancun Agreements(2011),supra note 86,at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