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变迁引发小岛国气候移民问题

环境变迁引发小岛国气候移民问题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一些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和陆地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业已显现出来。食物安全危机在低纬度国家最为严重。可以说,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重后果之一便是人类的安置问题。其中,小岛屿国家受到的威胁显然更为紧迫。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对于某些国家来说是能够认识到但并不十分急迫的危险,但对小岛屿国家来说,则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即变成致命的危害。届时,小岛屿国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环境变迁引发小岛国气候移民问题

(一)气候变化对人权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类历史产生非常大的变化。社会经济与农耕时代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促使人类开始大规模征服自然、挑战自然和利用自然,以创造更大、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人类的行为也对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改变的损害。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向环境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环境对我们的“报复”。甚至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逃脱环境破坏、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土地荒漠化等,给人类造成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可以说,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IPCC在2014年10月发布的第五次报告评估指出,极有可能的是,人为影响是造成观测到20世纪中叶以来变暖的主要原因。[21]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等造成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既包括给人类生活和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突发事件、极端气候事件,也包括损害人类获得清洁水源、食物和其他支撑人类生活重要资源的机会。因此,气候变化对人权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人类的生命权、健康权、居住权、适当生活的权利、食物权、水权、财产权和自决权等都受到严重的威胁。例如,IPCC预测海岸系统和低洼地区将会经历更多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淹没、洪水侵蚀、海水入侵等。在中等排放情况下,预计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的范围为36—73米。[22]预计热带气旋的强度增加,加剧了海平面上升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形成更多风暴和洪水,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生活和沿海定居点。如果不努力适应,IPCC预测,很可能,“数亿人到2100年将受沿海洪水影响,并因土地灭失而流离失所”[23]

在一些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和陆地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业已显现出来。如在中国东北和英国等一些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因气候变暖而增长。在其他地区,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对小麦玉米的生产以及渔业却有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减产。气候变化很可能对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小麦、大米与玉米等主要作物产量产生不利影响。食物安全危机在低纬度国家最为严重。[24]

随着全球变暖和环境恶化日益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更快,破坏程度更高,因气候变化影响被迫迁移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可以说,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重后果之一便是人类的安置问题。[25]据估算,到2050年,全球因气候变化引发移民的数量在2亿到2.5亿之间,这意味着世界上每45人中就有1人因气候相关因素迁移。[26]目前,大约有4000万人口处在洪水多发地区(大约是港口城市总人口的10%),根据经合组织(OECD)预测,到207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5亿。[27]

(二)气候变化对小岛屿国家的负面影响

目前,对于小岛屿国家还没有特别统一的定义,但大致上指有如下特征的国家:处于低洼沿海地区、土地面积狭小、人口增长快、资源有限、较偏远、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极度依赖国际贸易且环境状况脆弱。[28]也有学者总结:小岛屿国家是指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海拔较低的47个国家,约占世界国家总数的1/4。这些国家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其特征表现为,陆地面积较小,自然资源有限,地理位置相对孤立,经济开放程度小,对自然灾害和其他极端事件具有高敏感性。此外,迅速增加的人口密度、较差的基础设施、有限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以及技术、能力都使它们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脆弱性增加。[29]

目前,全世界超过6亿人(总人口的10%)居住在海拔10米以下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30]虽然气候变化对全球各国都有负面影响,但是基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政治因素等的差异,不同国家受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其中,小岛屿国家受到的威胁显然更为紧迫。内陆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于飓风台风等极端气象灾害的感受肯定不如沿海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来得直接与深刻。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对于某些国家来说是能够认识到但并不十分急迫的危险,但对小岛屿国家来说,则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即变成致命的危害。届时,小岛屿国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不断上升的海平面会导致如马尔代夫、图瓦卢、基里巴斯等一些沿海国家覆没或至少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继而使得这些国家的大部分或全部人民最终要迁移到别国。

例如,地处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由26组珊瑚环礁、1200多个珊瑚岛屿组成,绵延长达900千米,平均海拔只有1.2米。其中250个有人居住,常住人口不超过40万,大部分地方离海平面不到1米。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海水不断侵蚀马尔代夫现有的国土。2004年发生的南亚大海啸已经使马尔代夫的人民认识到极端气候变化给他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据当地官员估计,在海啸中,全国40%的地区被海水淹没,大约10万人接受紧急救援。[31]据IPCC预测,今后一个世纪内,海平面将上升60厘米,马尔代夫群岛近1200个岛屿中的大多数将会消失。住在马尔代夫北部的渔民阿卜杜拉·卡迈勒说,以前他和妻子以及8个孩子的家距离大海大约50米,中间隔着草地和沙滩。现在,沙滩已经被上升的海平面吞没,不少邻居的房屋也遭海水摧毁。[32]

再如,位于南太平洋的图瓦卢,南接斐济,北临基里巴斯,西望所罗门群岛,由富纳富提、瓦伊图普、纳诺梅阿等环形珊瑚岛群组成,其中8个岛有人居住。南北两端长约560千米,几个岛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分布在约13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里,但其陆地面积仅26平方千米,是仅次于瑙鲁的大洋洲第二小国,然而它的专属经济区海域达到90.6万平方千米。图瓦卢的自然资源十分匮乏,捕鱼业和旅游业可算其主要的产业,农业落后,基本没有工业。图瓦卢的渔业资源丰富,是世界上鱼翅的主要出产地之一。外汇收入主要靠外援、邮票和椰干出口、收取外国在图海域的捕鱼费和在瑙鲁磷矿工作的侨民汇款。图瓦卢青年多赴瑙鲁磷公司或海外轮船工作,赚回工资收入,故侨汇为重要外汇收入。另外,出售邮票亦为图瓦卢财政来源之一。

图瓦卢地势极低且土地贫瘠,只有少数植物可以生长,农业主要有椰子香蕉芋头家禽、猪等。外贸年年逆差,主要的生活用品均靠进口。图瓦卢的人均年收入仅200美元,几乎每年都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名单。在过去10年里,因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升高,海水已经侵蚀1%的图瓦卢土地。2000年2月的特大大潮,几乎吞没整个图瓦卢。每逢大潮期间,图瓦卢都有30%的国土被海水淹没。[33]2006年6月,图瓦卢政府宣布,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升高,图瓦卢部分土地已被海潮淹没,导致许多居民成为气候难民,无家可归。如果海平面持续上升,大约在50年以后,图瓦卢可能成为第一个被淹没的国家。图瓦卢政府发言人表示,据估计,该国的岛屹将于2006年内遭海水淹没,岛上许多坑洞已遭海水灌入,可居住面积越来越小,一些居民已开始迁往美国、新西兰等国。1993—2006年,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9.12厘米,且还在持续上升。然而IPCC预测,如果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无法减缓,21世纪,甚至只需在21世纪前半叶,图瓦卢将沉没无疑。悲观点讲,也许在图瓦卢还没有想到好的安置办法,或者其他国家以及整个国际社会还没有真正重视、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图瓦卢就已经不复存在。届时,图瓦卢居民也将沦为流离失所者。

(三)小岛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虽然大多数小岛屿国家的经济水平不高,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限于其政治地位,在国际上也没有多少话语权,但是多年以来,小岛屿国家基于解救自身的需要,在多方面做出努力,以避免本国居民因气候原因被迫迁移他国。

1.小岛屿国家组成联盟,呼吁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从世界范围来看,小岛屿国家并不少,多数处于不发达地位。因此,这些具有相似情况的国家组成联盟,共同对国际社会发声,以期获得更大的关注,从而加强其应对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能力,使得国民不至于被迫流离失所。

1991年,41个小岛国和地区成立小岛屿国家联盟,希望能够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帮助小岛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在资金与技术方面的困难。目前,小岛屿国家联盟(AOSIS)共有44个成员,来自非洲、加勒比地区、印度洋、地中海地区、太平洋和南中国海,其中39个成员是联合国成员国。[34]

1989年11月,一些小岛屿国家就发表了《马耳他宣言》,要求各国减排温室气体。2007年11月,一些饱受气候变化之苦的小岛屿国家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通过《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之影响的马累宣言》,呼吁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将气候变化对人权的影响作为一个迫切问题加以对待,并请求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就该问题开展细致研究。2009年1月,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气候变化与人权之关系》的报告。该报告系统地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人权的影响,但在该影响的法律定性问题上却留下颇多争议。[35]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峰会上,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代表小岛屿国家敦促发达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减排。(www.xing528.com)

2009年8月,第40届太平洋岛国论坛首脑会议澳大利亚凯恩斯举行。会议集中讨论了气候变化、全球金融危机对岛国影响以及援助协调、石油供应、渔业发展、海事安全、斐济局势等问题,通过《太平洋领导人呼吁就气候变化采取行动》及《关于加强太平洋地区发展协调的凯恩斯契约》等文件。15个小岛屿国家的领导人呼吁国际社会立即行动起来,对小岛国提供帮助,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明确要求世界各国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少50%。

根据IPCC的报告可知,近两三百年来,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过度燃烧化石燃料,长期累计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则导致海平面升高、极端天气等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小岛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即使现在,仅占世界1/4人口的发达国家,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4,这意味着最受气候变化危险之苦的小岛屿国家对于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却没有什么贡献。因此,国际社会应当从更公平的角度考虑,帮助小岛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小岛屿国家联盟充分利用全球气候谈判的机会,为改变自身的境况而努力。例如,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小岛屿国家明确表明了自身立场:要求根据2007年巴厘路线图的规定,坚持双轨制谈判,坚持《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1990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至少减排45%,到2050年至少减排95%;要求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工业革命前的1.5摄氏度以内;要求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上为减少碳排放提供支持。可以说,在每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小岛屿国家都在不断呼吁减排等问题,目的是能使自身的境况得到改善。

同时,小岛屿国家联盟出于对未来生存的担忧,开始思考海平面进一步上升后自身的出路问题。它们要求国际社会“必须立即重视和讨论安全问题以及由于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人权问题,包括如何为这些人的重新定居创造条件等问题”,并在许多场合呼吁国际社会关注环境移民问题,希望这一问题得到及早解决。[36]

2.积极采取措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一方面,小岛屿国家除了呼吁国际社会重视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与人权的联系以解决其面临的国土丧失即将被迫迁移问题之外;另一方面,还积极采取一些措施,旨在提高其自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例如,马尔代夫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启动适应气候变化的试验项目,包括修筑人工岛。在马累东北约1.3千米处的胡鲁马累岛,经过十几年的填海造地海拔高度已经达到3米。2009年8月,图瓦卢宣布到2020年全国将放弃使用一切化石燃料,并致力于开发使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促使该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的国家。一些居民开始栽种更耐盐的作物,筑高房屋地基,以应对海平面的上涨。此外,图瓦卢居民收集雨水用于日常饮用,以保存地下水供应。在图瓦卢的学校中,6岁的小学生就开始学习有关气候变暖的知识。政府也呼吁当地人节约用电,注重回收垃圾,放弃近年来购买的汽车摩托车,恢复步行或骑自行车的习惯。[37]图瓦卢还打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新能源并减少车辆尾气排放,运用新技术帮助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挪威顾问的帮助下,国家正在考虑将从矿物燃料中获取能源的方法转换为为消费者提供再生能源的方法。[38]

3.试图寻求海外安置气候移民的方法

虽然小岛屿国家积极努力采取措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这些措施往往效果并不显著。也就是说,面临灾害时,小岛屿国家的人民仍然面对紧迫的危险,其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都需要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飓风、风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等极端灾害成为加诸小岛屿国家的沉重负担,迫使这些国家寻求能在短期奏效的方法。因此,一些小岛屿国家想到了背井离乡,到别国生活。

2001年11月,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并宣布将放弃自己的家园,1.1万人举国移民新西兰。[39]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迁移的国家。但是,对于图瓦卢的请求,澳大利亚明确表示拒绝,新西兰则在2002年宣布,可以每年接纳75名图瓦卢移民。新西兰的移民政策相对宽松,据新西兰方面的数据,目前已有多名图瓦卢人在新西兰定居。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容乐观。

此外,图瓦卢政府曾考虑在邻近国家购买土地,建立国中之国,但国家太穷,拿不出太多的钱置地。图瓦卢的政府官员还多次积极游说澳大利亚,希望其能出售荒地供图瓦卢建立新的安置地,但最终遭到澳大利亚的拒绝。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岛屿国家寻求海外安置移民的方法并未奏效。一方面,如果有国家同意接纳移民,这就意味着其承认气候变暖的事实;如果不接纳,又将使本国处于道义上受谴责的尴尬境地。从政治上考量,大部分国家会采取直接拒绝或者含糊其词的办法。另一方面,土地作为稀缺资源,考虑到政治因素,很少有国家会出卖领土。此外,人员的迁移对国家安全造成很多潜在的威胁,因此政府和国民都会非常谨慎地考虑,往往会拒绝移民要求。

4.以诉讼方式寻求对气候移民的保护

从国家层面来看,2002年,图瓦卢计划以美国和澳大利亚因不愿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退出《京都议定书》的行为将会对图瓦卢产生损害为由向国际法院起诉美国和澳大利亚,基里巴斯和马尔代夫也表示会参与该诉讼,但这一计划在采取实质行动之前就被放弃了。

从个人层面看,气候移民往往试图通过诉讼方式能够合法地永久移居别国。具体而言,这些诉讼在现有的国际法框架下,都围绕如何获得“气候难民地位”来进行。2014年,两位在新西兰居住多年的基里巴斯和图瓦卢公民相继要求:由于对海平面升高、土地丧失等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恐惧而申请气候难民身份,希望新西兰政府承认其“气候难民地位”,从而能够在签证失效后继续合法居留于新西兰,避免被遣返回国。[40]这两个案件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虽然基里巴斯公民是全球第一个申请“气候难民”身份的人,但以失败告终,图瓦卢公民以同样的理由申请却最终获得新西兰永久居留权。从表面上看,在同样以遭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恐惧为由申请难民身份的案件中,有当事人获得了居留权,使得有人认为这似乎是对气候移民身份的承认和保护。然而,如果仔细研究,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在基里巴斯的Teitiota一案中,新西兰移民与保护法庭(immigration and protection tribunal,IPT)和高等法院认为,Teitiota及其家庭成员不符合1951年《联合国难民地位公约》中关于难民的内涵。同时,该案法官写道:“如果他们申请成功并且被其他管辖区域所效仿,那么很快,上百万面临中期经济掠夺的人,或者真正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假定的困难的人,将会基于难民公约获得保护。”[41]法院还发现,根据1984年的《反对虐待公约》,或者1966年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CCPR),Teitiota先生及其家庭并不能获得保护。因为Teitiota夫妻跨越基里巴斯边境,不能作为境内流离失所者(IDPs)被保护;当其非法居留于新西兰时,他们也不能基于人道主义原因申请移民。此外,Teitiota提出,各国都排放温室气体,其应当被认定为对太平洋岛屿造成间接迫害的主体。上诉法院认为这一诉请不受1951年难民公约管辖。

在图瓦卢公民的案件中,虽然法院认为该案当事人的亲属已经获得新西兰永久居留权,从而使得他们与其定居的地方建立了稳固联系,可以因人道主义获得新西兰居留权,但同样认为,图瓦卢公民返回图瓦卢后的生活未必受到影响,因此,他们并不能被认定为难民。本案的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或环境问题并不是人道主义因素,本案不构成气候难民的法律先例。

可见,在与基里巴斯和图瓦卢案件情况相类似的案件中,气候变化本身不足以作为判定居留权或者认定气候难民身份的依据。这也证明气候移民不能通过诉讼方式保护自身的权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一决定“并未给所有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的人们机会”[42]。相反,这恰恰凸显出目前对气候移民的保护有所欠缺。一方面,是这些移民已经无法或不愿意返回本国;另一方面,则是他国并不情愿接收这些移民。国家、国际法院甚至政治家们都不愿意认真解决这一问题。这对人的安全,人享有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特别是遭受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南方”的人的安全和享有的权利,造成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