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情境解读不到位
Go For It!采用了“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路,教材以“话题”统领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教材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设计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可见,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本身就符合“话题·情境·体验式学习”模式的理念。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解读教材情境,把教材“情境”与“话题”及语言学习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1.忽视教材情境的运用
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是目标语言运用最贴切的情境。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解读听说文本,正确理解教材情境,反复琢磨情境与话题的关系,也就是目标语言是在怎样的语境中运用的,是怎么运用的。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在听前(语言的呈现环节)、听中(语言的吸收环节)、听后(语言的运用环节)创设合理的情境,帮助学生逐步感知和理解目标语言。多数教师对听说文本的内涵和听说材料情境的解读不够深入,往往只关注目标语言的“形”,而没有关注目标语言运用的整个对话情境,从而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掌握语言。
如,在教学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第一课时,教材第一次出现了现在完成时have been to。教材从主图到每个听力练习都在为学生体验、感知和理解语言逐步搭台阶,而一教师从导入到操练都完全忽视对教材的情境解读,到最后学生看似在用目标语言表达,却不知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即“会讲”,但“不会用”。
该教师用Last summer holiday,I went to Shanghai.导入,然后直接给出目标语言I have been to Shanghai.试图用已学过的一般过去式went引入新授语现在完成时have been to,还附上了时间轴对比“过去(past:I went to Shanghai last summer holiday.)与现在(I have been to Shanghai.)”,告知学生have been to为现在完成时以及该时态的意义。教师试图从两种时态对比中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时态,但事实上,直接告知学生have been to的语义,学生并不能从该语境中来体会两者的区别。由于学生一开始缺乏对新语言的语义和语用的体验和理解,影响了整堂课的语言输出效果。
2.情境与话题不匹配
目标、话题、语境、内容和方法构成了教学的五要素,话题、语篇、语义又是情境创设的三要素,情境创设必须基于话题。而部分教师创设的情境脱离话题内容,如在学习用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句型时,教师在教学家务的词汇并引出、操练句型后,设计了一个问题:Who does the most chores in your group?然后,让学生做调查:What chores do you do at home?How often do you do...?本课的核心目标语言是让学生使用句型Could you please...?来委婉地提出请求,而不是谈论家务和做家务的频率。由于情境与话题内容不符,课堂重心偏离,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情境创设与目标语言不符
情境中所需要运用的语言必须与目标语言一致,才能达到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平衡。如果教师没有抓准目标语言,没有正确理解目标用语运用的语境,会使课堂重点偏离,降低课堂的有效性,甚至误导学生。部分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所需语言与目标语言表达的功能不同,使教学内容偏离教学目标。如,在教学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be happy时,一教师用歌曲“If you are happy”引入新课,凭着自己扎实的唱功和丰富的肢体语言,立刻吸引了学生。接着,教师创设了不同的情境,组织了一个接力游戏:If I eat too much,I will...If it rains tomorrow,I will...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If I have a lot of money,...歌曲和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一开始就将气氛推向高潮。在课堂进行了十多分钟后,才进入教材。本课的目标语言虽也是If从句,却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例如,A:I think I'll wear jeans to the party.B:If you do,the teachers won't let you in.先是一个人表达一个打算,而另一个人则用If从句表达假设,对这样做的后果进行预测。可见,教材文本的语境与教师在引入时创设的语境是截然不同的,容易使学生思维混乱。
4.情境创设与听说课能力要求不符
作为单元第一课时的听说课,情境创设必须基于听说任务,而不是读写任务。部分教师在听说教学后,让学生用写作任务输出。如,在教学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时,教师在听说训练后,设计了以下任务:Write down the sentences to your parents,teachers and friends on the cards.You can also give the cards to them if you like.E.g.Mom,could you talk less about my study?Friends,could you return my money?本课的话题主要是委婉地请求做家务,学生不具备此任务中需要的足够的语言储备。情境创设与话题不符,与本课能力要求不符,导致输入与输出不能达成一致。(www.xing528.com)
(二)情境创设不合理
1.情境主线缺失
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实现的,英语交际活动离不开语言的情境。所以,在一堂听说课中,要基于话题和各个活动情境,精心设计一条情境主线,将各教学活动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大情境中,使整个课堂设计浑然一体。然而,很多听说课都缺少一条情境主线,各教学活动之间缺乏逻辑衔接,思维呈跳跃性,课堂活动散乱。
2.情境与情境之间缺乏逻辑
语境与语境之间应该衔接自然、逐步递进。如果各情境之间内容不一致、跳跃太大,会使学生头脑混乱。如,九年级It must belong to Carla.第一课时的话题是基于一定的理由,用情态动词推测物品的所属。目标语言是:Whose...is this?It must/might/could/can't belong to...一教师在导入环节创设了三个游戏情境:According to the voice,guess what animal it is.It must/might/could/can't be a/an...然后,让学生Look and guess。通过遮住图片的一部分让学生来猜测是什么动物,然后又用同样方式猜测名人。之后再创设了图片情境来呈现目标句型,猜测物主。可以发现,从听声音猜测动物—看图猜测动物—看图猜测人物—根据线索猜测物主,情境之间没有思维的关联性,教师思维的不清晰会导致学生学得茫然。
3.情境创设过于单一
语言除了工具性,还有人文性。英语教学要带学生进入丰富的情感世界,把学生视为有丰富的内心感受的人。教师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多种感官来体验和感知。而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整堂课基本用网络图片、视频等网络音像资源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过于单一,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体验和情感体验,也不能让学生在完整的思维过程中逐步理解语言。
4.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语言是真实世界的产物。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情境应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运用符合实际的、非虚拟的教学因素,培养学生为了真实语用目的,在真实语境下表达真实语义的英语运用能力。而部分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追求形式的丰富性,而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如,教学 How was your last day off?时,教师先用视频引入了动画人物Dory上个休息日的活动,呈现动词短语的过去式:slept late,ate some noodles,watched TV with his friend and visited friends...用动画人物的周末生活来创设情境,与真实世界距离太大,教师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周末生活来代替,这种真实的信息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5.情境创设缺乏思维
有意义的语言表达必定离不开思维,没有思维的语言操练是无生命的、无情感的、无意义的。学生只有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才能有效地进行各种语言学习活动。课堂既要有行为参与,更要有思维参与,使得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扩展,语言能力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以提高。部分教师在听说课中创设了多个情境,看似形式丰富,学生参与面广、听说训练多,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究其原因,学生只有行为参与,无思维参与,使语言操练非常机械。如,在教学How much are these socks?时,教师从头至尾都让学生看着价格提问How much is/are...?,形式单一、无趣,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设计类似在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总价。信息沟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言为心声”,既符合学生实际生活,又能启动学生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