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自己身体各部分的构造已基本清楚,但对内脏器官的工作机理,对人体的司令部——大脑以及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却了解很少。因为内脏和大脑都隐藏在体内,它们工作的时候谁也看不见。怎样才能观察到它们的活动规律呢?解决这个难题的,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伊凡·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
在巴甫洛夫以前,研究生理学的人,大多采用一种“急性实验”的方法。例如,牵一条狗来,将它麻醉后解剖,取出内脏器官来做实验。但是巴甫洛夫不赞成这种方法,因为实验的时候,器官已停止了正常状态下的工作,观察的结论当然不会准确。他主张进行一种“慢性实验”,就是实验的时候不让器官离开机体,也不作麻醉,这样就能观察到器官活动的真实规律。
巴甫洛夫想:营养是生命的来源,要了解人体内脏的机理,理应从研究消化开始,首先应观察胃的消化活动。可是,胃藏在腹腔里,怎么可能看到里面的动态呢?
一个偶然的事故,给了巴甫洛夫很大的启发。有个猎人枪支走火,子弹射进了自己的腹部,医生救了猎人的命,可惜伤口长期不能愈合,在腹部留下了一个通向胃部的小洞(这种通道,医学上叫做瘘管),只好用纱布盖着。聪明的医生就利用这个难得的“窗口”,来观察猎人胃的活动情况。当然,这只是独一无二的特例,又不能在其他正常人身上再开这么一个窗口。
消息传到巴甫洛夫耳里,渐渐地一个大胆的实验设计形成了。巴甫洛夫决定用狗代替人来做实验。先将狗胃的一部分割开,做成一个通向体外的胃瘘管,再在狗的脖子上开一个口子,把食管切断,然后把两个断头都接到体外。
在实验台上,带瘘管的狗的面前摆着一个食盘,饥饿的狗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可是咽下去的食物半路上从食管切口处掉了出来,又落在食盘里。狗虽然不停地吃,胃却始终大唱“空城计”。有趣的是,食物虽然没有进入胃里,但狗的嘴巴一动,一咀嚼食物,胃就开始分泌胃液,因为胃内没有杂物,透明纯净的胃液就从胃部瘘管中一滴一滴地流入外面接着的试管里。
这个“假饲”实验告诉我们:食物并没有到胃里,而胃已开始分泌胃液,说明胃液的分泌不是食物刺激胃的结果,而是大脑通过神经下达了命令。食物一进入嘴里,味觉神经就向大脑报告:食物来了,叫胃准备消化。信号从大脑传到胃,胃液就分泌出来了。
不仅如此,巴甫洛夫在实验中还观察到好些耐人寻味的现象:当狗一看见食物,还没叼进嘴里,瘘管里就已开始滴出胃液,这说明不仅口腔可以向大脑报告“食物来了”的消息,眼睛看见食物后,也可向大脑发出报告。甚至不让狗看食物,只是把香肠、火腿等藏在口袋里,灵敏的狗鼻子闻到了香味,也会有胃液滴出,这证明大脑已收到了鼻子发出的“准备消化”的信息。
综合这些现象,巴甫洛夫得出结论:大脑控制、支配着胃的消化活动,它是指挥全身各器官协调工作的司令部。“研究大脑活动规律,认识人体的司令部”成了巴甫洛夫下一个攀登的目标。
巴甫洛夫已打开了观察胃的“窗口”,有了研究消化的经验。他注意到:当狗看到食物,或闻到食物的香味时不仅能分泌胃液,嘴角也会流出口水。对了,通过唾液分泌去研究大脑,不是更方便吗?(www.xing528.com)
这一次,他在狗的面颊上切开一个小口,使唾液腺的导管经过它通过体外。这样,狗的唾液不是往嘴中流,而是流到挂在面颊上的漏斗中,滴入下面的量筒里。
给站在实验台上的狗喂食物,唾液马上流了出来。这属于天生的反射,不需要任何训练就会产生,无论动物和人都是这样。
但是,巴甫洛夫构想了一个奇特的实验。在给狗喂食之前,打开电灯。因为灯光与食物没有任何联系,狗根本不理会,也不流唾液;而开灯后立即给狗喂食,狗的唾液就流出来了。
从此,凡是喂狗的时候,灯光和食物总是几乎同时出现。这样重复多次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只要灯光一亮,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流出口水。可见,在狗的大脑里,灯光已经变成了食物的信号,所以狗一看见灯光,就作出消化食物的反应,流出唾液。巴甫洛夫把这称之为“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暂时的。对一条建立了条件反射的狗,如果总是只亮灯光,不给食物,狗的口水就会一次比一次少,最后就不再流口水了。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也就消退了。
人类的心理活动,巴甫洛夫认为也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但同动物的行为有本质上的差别。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学会了劳动,同时产生了语言,巴甫洛夫把语言叫做第二信号,由语言引起的活动,叫做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这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巴甫洛夫通过20多年的研究,证明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这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就是由现实的具体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而人类则具有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两种形式的高级神经活动。
巴甫洛夫创立的学说,有史以来第一次对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做出了论述。他的非凡实验,为观察神经活动安下了一明亮“窗口”,为研究人类大脑皮层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故事哲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