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地在月球背面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次登月的“嫦娥四号”上还有6名“神秘旅客”,它们分别是马铃薯、油菜、棉花、拟南芥、果蝇、酵母,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是一个由重庆大学的相关科研团队牵头研制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将在月球背面开展生物生长试验,进行构建太空生态系统试验。
其中,植物生产氧气和食物,供所有生物“消费”;作为消费者的果蝇和分解者的酵母,通过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与此同时,酵母可以分解植物和果蝇的废弃物,也可以作为果蝇的食物,完美地形成一个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微型生态系统。
1月5日,“嫦娥四号”上搭载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发布了最新试验照片,照片显示试验搭载的棉花种子已长出嫩芽,这也标志着“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在月面进行的首次生物实验,证明了月球表面完全是可以生存和开发的。在首次试验成功后,预计后续上线的还会有土豆、油菜,甚至还能养蚕……看来,我们的航天员们很快就可以吃到产自月球的蔬菜了。
月球上种菜的成功,离不开本次“嫦娥四号”搭载的生物科普实验“月面微型生态圈”。这是一个由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圆柱形“罐子”,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净容积约0.8升,总重量3公斤,有点像咱们家里的奶粉罐,科学家们可以在这个小罐子里实现微型生态循环。(www.xing528.com)
别看这个罐子小,但它里面包含了40多种零件,聚集了机械、控制、环境、生物、材料、能源、光学、通信等多种领域的新技术。据了解,在真空、微重力、极端温差的外界条件下,“月面微型生态圈”内气温可保持1~30℃以及适当的湿度,并通过光导管引进月球表面自然光线,创造动植物生长环境,实现微型生态循环。
在本次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中,土豆和拟南芥可在这个“小罐子”里通过月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动物虫卵吸入氧气,会排出二氧化碳和生活垃圾提供给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循环往复,就实现了微型生态循环。
当然,这次实验不仅仅是种菜而已,科学家们可通过在月球上的实验进行对比,研究出月球和地球两地生物生活的规律和差异,即用今天的成功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