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生产合作社能否拯救世界?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生产合作社能否拯救世界?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哥达纲领”第三条提出了自己的救世良方,即在国家帮助下建立生产合作社,以便从中哺育出能够打破“铁的工资规律”的社会主义组织。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第三条的批评意见,还在于“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由工人自己独立自主创建的,还是“由国家而不是由工人”建立起来的,马克思说,后者纯粹是拉萨尔的幻想;而前者,则是工人“争取变革现在的生产条件”[52],这与拉萨尔的幻想毫无共同之处。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生产合作社能否拯救世界?

“哥达纲领”第三条提出了自己的救世良方,即在国家帮助下建立生产合作社,以便从中哺育出能够打破“铁的工资规律”的社会主义组织。这里涉及了拉萨尔思想的三个关键词:一是国家帮助,二是合作社,三是社会主义组织。马克思对此毫不客气地批评道,第一,调节社会总劳动的社会主义组织,不是“从社会的革命转变过程中”,而是从国家给予生产合作社的“国家帮助”中产生出来[45]—现存的阶级斗争竟被无情地抛弃了,而转向了“国家”的怀抱: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国家”,在拉萨尔眼中竟是如此地伟大可亲?这难道不是一个正在筹备的新生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应当反省与深思的问题吗?马克思对此认定为“从阶级运动的立场完全退到宗派运动的立场”[46]。马克思辛辣地说道:“由于还知道点羞耻,于是就把‘国家帮助’置于……‘劳动人民’的民主监督之下。”[47]—而这个“劳动人民”,又究竟是谁、何德何能,可以实现这里所说的“民主监督”?这正是马克思对纲领这一条的第二点批评意见。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劳动人民’大多数是农民而不是无产者”,而且劳动人民通过向国家提出的这些要求,恰恰表明“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既没有当权,也没有成熟到当权的程度!”[48]难以想象,当纲领的主要起草者威廉·李卜克内西读到马克思的这些批评意见时,心中作何感想。实际上,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他内心其实完全赞同马克思的说法:“仅仅是单方面地向资产阶级进攻,只会对容克阶级有利;只期待一般的选举权,而没有自由结社集会的权利,没有新闻自由,那末这种选举权无非只是作为反动派的工具而已;而那种由容克政府提供的‘国家帮助’纯粹是为了笼络工人,为反对派的目的服务。”[49]英雄迟暮,此时的威廉·李卜克内西,已经完全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了—而我想,这个思想蜕变与成熟的过程,想必也是疼痛而快乐的。破茧方为蝶,始闻百花香。如同威廉·李卜克内西自己所说:“虽然我惭愧地承认,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写过一些诗。不过,那是谁也免不了的一种幼稚病,幸运的是我的这种幼稚病很快就彻底治愈了”[50],“自从我有思考能力以来,我就是一个共和主义者,并将作为一个共和主义者奋斗终身。”[51]从共和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从改良到革命,威廉·李卜克内西的思想成长之路,对于考察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德国革命者的思想潮流,不无示范的意义。在当年加入拉萨尔创建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时,这位“革命的士兵”已经播下了自省的种子,在1869年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时已经与拉萨尔主义拉开了距离,在1875年与拉萨尔派合并时,在起草这份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几乎全面否定的“哥达纲领”时,很难说威廉·李卜克内西是妥协的成分多一些,还是理论的深度还差一些—至少在这之后,虽然迫于各种因素暂时没有公开发表马克思的这份批判性文献,但是从回忆录中看,在1875 年后到逝世的那些岁月里,威廉·李卜克内西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这种接受并非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时间深处内心的反省,可以骄傲地说,作为革命的士兵,威廉·李卜克内西终其一生,不负初心、不负流年,是德国民族精神的脊梁。

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第三条的批评意见,还在于“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由工人自己独立自主创建的,还是“由国家而不是由工人”建立起来的,马克思说,后者纯粹是拉萨尔的幻想;而前者,则是工人“争取变革现在的生产条件”[52],这与拉萨尔的幻想毫无共同之处。至于现存的合作社,它们之所以可贵,“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工人自己独立创设的,既不受政府的保护,也不受资产者的保护”[53]。实际上,拉萨尔之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是因为他的“国家观”与马克思截然不同。拉萨尔认为,“只要国家是合法的,这时国家不论在什么地方实际上都会势所必然地成为增进全体人民福利的工具”,因此,“没有国家的帮助单靠自愿的合作事业,工人是不可能实现他们的经济解放的”[54]—是拉萨尔太天真,还是他真的相信,一个资产阶级法权体系下的“法”,或者说“合法”,不但白纸黑字地、而且真金白银地帮助自己的“掘墓人”来创立并哺育出一个“社会主义组织”、一个无产阶级翻身作主的新社会来?连他的法国前辈路易·勃朗都明白:“如果不去触动土地和资本的私有制,即使能够利用自愿的合作事业来改善小集体的劳动者的境遇,那也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普遍受剥削的状况。”[55]拉萨尔何其孤勇,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欧洲社会,在那个资产阶级歌舞升平的时代,射出了带有德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利箭;拉萨尔又何其痴愚,把无产阶级解放的魔笛拱手交给了“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掩卷沉思,唯有一声叹息。

对于拉萨尔的空想社会主义,还是用马克思在1859 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来回应吧:“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坚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6]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57]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58]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59]

理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个关于历史变革与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如此铿锵有力足以横扫一切空中楼阁天方夜谭,如此诚恳理性足以斩断一切牛头马面,如此科学观察研究足以笑傲江湖名垂青史。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一切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用他们一生血与泪的代价、用他们的拳拳赤子之心,为人类思想史所写下的一幅鲜艳明丽的革命画卷。流水迢迢,青山隐隐,岁月与人生都会老去,唯有这份思想的光芒,在人类黑暗的年代,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心灵。正如《国际歌》里所唱的“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或者,如阿伦特所说,“混乱和饥饿,屠杀与刽子手,对于不义的愤怒和处于‘只有不义却没有对它的抵抗’时的绝望”[60]—如此,马克思主义何为?窃以为,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社会良心,对一切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与弱势族群的社会良心;从近两百年来的人类历史看,它是一个社会尤其是一个压迫与剥削大行其道的社会之内省清泉。至今,谁能拍拍胸脯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只要世界上最后一个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尚未绝迹,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远去。

【注释】

[1][德]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第1 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版,第247—第248 页。

[2][德]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第1 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版,第252 页。

[3][德]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107 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312 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360 页。

[6][英]琼·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 年版,第5 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819 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828—第829 页。

[9][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8 页。

[10][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20 页。

[11][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9 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783—第784 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838 页。

[14][德]卢曼:《社会的经济》,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111 页。

[15][德]卢曼:《社会的经济》,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111 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 卷,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474 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 卷,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488 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 卷,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488 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 卷,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497 页。

[20][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20—第21 页。

[21][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8 页。

[22][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9 页。

[23][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9—第20 页。

[24][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9 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557 页。

[26][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商务印书馆2015 年版,第46 页。

[27][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第182—第183 页。(www.xing528.com)

[28][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第183 页注1。

[29][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8—第19 页。

[30][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9 页。

[31][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第134 页。

[32][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第140 页。

[33][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第140 页。

[34][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第141 页。

[35][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第141 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575 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575 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 卷,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518 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 卷,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520—第521 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355 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378 页。

[42][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 年版,“前言”第5 页。

[43][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20 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8 页。

[45][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20 页。

[46][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21 页。

[47][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21 页。

[48][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21 页。

[49][德]威廉· 李卜克内西:《一个革命士兵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23—第24 页。

[50][德]威廉·李卜克内西:《一个革命士兵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15 页。

[51][德]威廉·李卜克内西:《一个革命士兵的回忆》,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17 页。

[52][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21 页。

[53][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21 页。

[54][英]G.D.H.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第2 卷,商务印书馆1978 年版,第83 页。

[55][英]G.D.H.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第2 卷,商务印书馆1978 年版,第83 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第8 页。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第8—第9 页。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第9 页。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 卷,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第9 页。

[60][美]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作者序”第1—第2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