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国际化:《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国际化:《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分析完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分配之后,马克思针对纲领第一条的第四款和第五款分别谈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国际性。但在这里,“哥达纲领”不幸地把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与社会主义的国际性对立起来了。这意味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及其背后的“资本”与“劳动”,无可避免地带有国际性的含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点亦已是毋庸置疑。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国际化:《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在分析完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分配之后,马克思针对纲领第一条的第四款和第五款分别谈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国际性。纲领的第一条第四款这样写道:“劳动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的事情,对它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37]马克思认为,这一条款的前一句话抄用了“第一国际”(1864—1876)的用语,后一句话则纯粹是拉萨尔的用语;这两句话实际上都是有问题的。首先来看前一句话。马克思引用了“第一国际”章程的原文:“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自己的事情。”[38]它意味着,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由自己来完成的,任何来自外部的“解放”都是有可能被败坏的。换句话说,如何保障这个外部的力量不会是物化力量的化身?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实际上便是要依托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来保障解放力量的内部生成与延续。但在这里,“哥达纲领”不幸地把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与社会主义的国际性对立起来了。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无产阶级本身是大工业的产物,而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39]。这意味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及其背后的“资本”与“劳动”,无可避免地带有国际性的含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点亦已是毋庸置疑。

无产阶级之所以是革命的,是因为“它力求使生产摆脱资产阶级企图永远保存的资本主义性质”,而资产阶级作为大工业的体现者,对于那些力求保持过时的生产方式创造的一切社会阵地的封建主和中间等级来说,它也是“被当做革命阶级看待的”[40]。因而这里“哥达纲领”的这一条款的后一句话“其他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实质上是粗暴地否定了以现代大工业为发展背景的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

“哥达纲领”的这种无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现代工业文明—的粗枝大叶,使接下来的第一条第五款的内容就顺理成章地不令人惊奇了,第五款这样写道:“工人阶级为了本身的解放,首先是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同时意识到,它的为一切文明国家的工人所共有的那种意图必然导致的结果,将是各民族的国际的兄弟联合。”[41]与《共产党宣言》比起来,马克思认为,这是大大的退步,尤其是在“第一国际”成立之后,一个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竟然“放弃了国际主义”[42]。这无疑是拉萨尔先生的“功劳”了。马克思说:“同‘共产党宣言’和先前的一切社会主义相反,拉萨尔以最狭隘的民族观点来对待工人运动。有人竟在这方面追随他,而且这是在国际的活动以后!”而在纲领中,“关于德国工人阶级的国际职责连一个字也没有提到!”[43]这真是令马克思无语凝噎。恩格斯在1890 年8 月27 日致保·拉法格的信中,揭示了马克思对此种境况的真实心境:“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 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44]恩格斯的这封信,实际上表露了一个令人堪忧的事实:在“哥达纲领”起草的那个时代,即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晚年,一种对他们思想的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势头已经滋生,而这种简单化与庸俗化又往往是那些“马克思主义者”所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一点实际上是十分清醒的,也是持着非常严厉的批评态度的。在马克思逝世后的12 年间,恩格斯独力支撑着这一局面。在非常复杂的现实政治环境的斗争中,其实不难作出一个推断:尽管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军人物—奥古斯都·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并非完全准确地理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尽管恩格斯也时刻提醒人们不要把他们的思想简单化庸俗化,但是为了新生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利益,为了使党在现实斗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恩格斯实际上有意无意地作出了妥协。而且,实际上,尽管恩格斯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也真诚地把他视为精神上的伟大导师,但是在实际的党务工作中,尤其是在出版事宜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并没有准备随时听从恩格斯的意见,有时还要做些增删,甚至压制一些文稿的发表。中国有一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走上了一条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也正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使马克思主义以政治实践的方式切入了历史,但是这种政治实践最后却走上了一条背离马克思主义革命事业的道路,在二十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议会中投票支持战争预算(只有勇敢的卡尔·李卜克内西不顾“党的纪律”毅然独自投了反对票)。一言以蔽之,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马克思主义”率先作出了重要的注解,或者说是典范。

从西方思想史上看,政治上所谓的左派—激进力量来自滋润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青年黑格尔派,其源头可追溯至1789 年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传统;经济上的所谓激进力量来自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其源头可追溯至自亚当·斯密始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换句话说,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与一种社会主义的激进传统,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中不可或缺的两足。而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她的辉煌时代,即“第二国际”时代,把这两种思想传统继承了下来。可以说,这是继“哥达纲领”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后继者,所可以告慰先辈的一件幸事吧。

资本主义世界每绽开一个裂缝,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就或远或近地响起。不得不说,今日的世界,仍然是“资本”欢歌而“劳动”忧愁的世界,从根本上,我们并没有完全离开马克思的理论所应对与遭遇的那个时代、那个世界。马克思在其1841 年博士论文扉页的献词: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宇宙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剥削与压迫,只要还有社会结构上遭受生存困境的弱势群体,马克思主义就仍是我们可以持有并且不得不面对的一束锐利的目光。

【注释】

[1][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3—第64 页。

[2][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7 页。

[3][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7 页。

[4][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7 页。

[5][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7 页。

[6][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4 页。

[7][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8 页。

[8][法]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38 页。

[9][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5 页。

[10][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8 页。

[11][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8 页。

[12][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9 页。

[13][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9 页。

[14][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39—第40 页。

[15][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9 页。

[16][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0 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 卷,人民出版社1973 年版,第139 页。

[18]Aglietta, Michel. A Theory of Capitalist Regulation: The US Experience, NLB, 1979, p382.

[19][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0 页。

[20][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5 页。(www.xing528.com)

[21][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1 页。

[22][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1—第12 页。

[23][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2—第13 页。

[24][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2 页。

[25][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4 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85 页。

[27][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93 页。

[28][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2 页。

[29][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3 页。

[30][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4 页。

[31][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3—第14 页。

[32][美]杜娜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190 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第491 页。

[34][德]卢曼:《社会的经济》,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112 页。

[35][德]卢曼:《社会的经济》,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123 页。

[36][德]海因里希·伯尔:《伯尔文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年版,第60 页。

[37][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5 页。

[38][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5 页。

[39][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31 页。

[40][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6 页。

[41][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7 页。

[42][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8 页。

[43][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7 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695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