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评价、性能指标和评价报告

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评价、性能指标和评价报告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新系统的全面评价应在新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为了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常由开发人员和用户共同进行。对系统进行上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评价系统的实际效能,为系统进一步改进或更新提供决策依据。2.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对系统评价属于多目标评价问题,因此难度较大。3.系统评价报告系统评价结束后应形成正式书面文件即系统评价报告。系统评价报告既是对新系统开发工作的评定和总结,也是今后进行系统维护工作的依据。

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评价、性能指标和评价报告

一个花费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建立起来的新系统,其性能和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以通过系统评价来回答这些用户和开发人员关心的问题。

所谓系统评价是对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进行全面估计、检查、测试、分析与评审,并用实际指标和计划指标进行比较,以便确定系统目标的实现,提高投资效益。由于评价目的不同,对评价所做的定义及评价的内容也不同。

(1)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效益,因此效益评价就成了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

(2)用户主要关心新系统是否在功能上满足要求,达到预定的目标。

(3)开发者希望通过系统评价,确定新系统的价值,明确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对新系统的全面评价应在新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为了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常由开发人员和用户共同进行。对于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来说,大致可以从系统的性能、获得的效益以及文档资料等三方面来进行系统评价。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形成系统评价报告。

1.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任何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工程项目都具有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考虑。要么是在一定经济条件的限制下,获得尽可能多的系统功能和尽可能高的系统性能;要么在满足一定功能和性能的条件下,以尽可能少的费用来实现。信息系统也不例外,也应从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即技术性能的评价和经济效益的评价。因此,系统评价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系统的技术性能评价

系统的技术性能评价从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和具有的技术性能等方面考察系统,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目标评价

根据系统开发所设定的目标,逐项检查,考察系统功能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

②功能评价

根据用户所提供的功能要求,在实际运行环境中,检查系统功能的完成情况,评价用户对功能的满意程度(响应时间、操作方便性、灵活性等)和系统中各项功能的实际效果。

③性能评价

评价系统的技术能力,主要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容错能力、响应时间、存储效率等。

④运行方式评价

指系统中各种资源(人力、物力、时间)是否控制在预定范围内,资源的利用率如何。

对系统进行上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评价系统的实际效能,为系统进一步改进或更新提供决策依据。

(2)经济效益的评价

对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评价通过费用分析和效益分析来实现。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系统费用

指信息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全部开支所构成的费用,包括系统开发费用和各种运行维护费用。

②系统收益

使用新系统后产生的经济效果是评价新系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是经济效果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收集各种定量的指标值需要较长时间。同时,经济效果也不能单纯通过数字来反映。

我们将系统经济效果分成直接和间接两类,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直接效果

系统的直接经济效果是指可以定量计算的效果,通常可通过以下指标反映:

一次性投资:包括系统硬件、软件和系统开发费用。其中,硬件费用包括主机设备费用、终端设备、通信设备和机房建设电源空调及其他)费用;软件费用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试验软件等费用;系统开发费用包括调查研究、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和设计、系统实施等阶段的全部费用。

运行费用:使新系统得到正常运行的基本费用。包括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运行费用、消耗品费用(如磁盘、打印纸等)、人工费用(人员工资)、管理费和设备、配件的折旧费用。

年生产费用节约额:使用新系统以后,年生产费用的节约额可用一定的公式求得,这也是直接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间接效果

间接效果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程度上。这是综合性的效果,可以通过许多方面体现,但很难用某一指标来反映间接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管理效率: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处理信息,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使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调查研究和决策工作;由于各类数据集中处理,使综合平衡容易实现,由于采用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加强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了管理效率。

提高管理水平:由于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从而使事后管理变为实时管理,使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定量化。

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由于用计算机提供辅助决策方案,因此当市场情况变化时,企业可及时进行相应决策以适应市场。

具体说来,物资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库存记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减少库存量,从而减少物资的积压浪费,同时也能保证生产用料的供应,避免因原料短缺而使生产停顿,最终提高生产力。生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更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及时掌握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从而提高生产率和生产管理水平。销售管理系统的建立,可提供较强的查询应答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并及时提供各项经营决策。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可大大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减少差错,提高资金周转率等。以上这些都是间接效果的表现形式。

总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对企业或部门的管理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对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效果必须要充分认识,给予肯定。

2.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

对系统评价属于多目标评价问题,因此难度较大。通常是对可以定量分析的给出定量指标,无法定量评价的则给出定性的评价。评价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有:

·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即系统的可靠性;

·系统的联机响应时间、系统的吞吐量和处理速度;

·系统提供的人机交互能力及操作的方便性、灵活性;

·系统故障诊断、排错及恢复的难易程度;

·系统安全保密措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数据的规范性、完整性、一致性、正确性以及精确程度;

·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

·系统功能满足业务管理需求的程度;

·文档资料的规范、完备和正确性。

3.系统评价报告

系统评价结束后应形成正式书面文件即系统评价报告。系统评价报告既是对新系统开发工作的评定和总结,也是今后进行系统维护工作的依据。

系统评价报告通常由以下主要内容组成:

(1)引言

①摘要:系统名称、功能。

②背景:系统开发者、用户。

③参考资料:设计任务书等。

(2)评价内容

①性能指标评价:包括整体性评价(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是否达到,功能设置是否合理);可维护性评价;适应性评价;工作质量评价(操作的方便性、灵活性,系统的可靠性,设备利用率、响应时间,用户的满意程度);安全及保密性评价。

②经济指标评价:包括系统开发与试运行费用总和,将它与设计时的预计费用进行比较,若有不符,则找出原因;新系统带来的直接、间接效果;系统后备需求的规模与费用。

③综合性评价:包括文档的完整性和质量评价;开发周期和程序规模;各类指标的综合考虑与分析;系统的不足之处及改进的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