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的方式不外乎人员的交往和产品的流通。就狭义的“文化传播”而言,即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或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而广义的“文化传播”包括战争、移民、宗教传播、经商贸易等。比如火药和造纸术,就是通过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战役中的战俘传播到中亚和西方的。鉴于狭义的文化——诸如新闻与图书出版,已在上述章节讨论过,故这里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探讨五代时的文化传播。
从五代的社会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传播途径就地理维度而言有两个层面:一是陆地上由中原地区向四周传播;二是从海洋上由中国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呈链式传播。就前者而言,从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向四方扩散,加快了中国东北地区(时为契丹控制)、西北瓜州、沙州(今敦煌)、南方长江流域等地的文化进程;后者即由海内向海外传播,如吴越国、闽地对鸡林、渤海国、高丽、日本,乃至东南亚、西亚等地区。
另外,从阶级的角度而言,是文化由宫廷向民间的传播,使一大批草根出身的儒生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如出身于耕读之家的冯道、年幼时借阅不成的毋昭裔等及其提携的一大批寒门子弟。另外,敦煌等地的石窟中保存至今的壁画、佛经等也大多出自唐末都城中流落到此的文人、画师等之手。当然,胡汉杂处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在其他地方也有反映,如河北地区出土的五代王处直墓中的彩绘。见图13和图14。[5]
图13 王处直墓浮雕(原图)
来源:中国博物馆网站(www.xing528.com)
图14 王处直墓浮雕(局部)
来源:中国博物馆网站
跨文化传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唐末的战乱、宦官专权及后梁建立时对清流的镇压(如白马驿之祸)等因素使大批贵族子弟避难乡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方边远地区游牧文化的发展。如历任蓟、儒、顺三州刺史的韩梦殷,其子韩延徽被燕地的军帅刘守光派遣出使契丹,竟然受到耶律阿保机的重用。在韩延徽的擘画下,北方强国契丹由此兴起。
而唐末的衣冠南渡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岭南地区的发展,更是众所周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