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越国童谣在五代出版与新闻传播研究中的成果

吴越国童谣在五代出版与新闻传播研究中的成果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童谣”的由来应该是比较早的。童谣的本义指儿童传唱的歌谣,又称“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古人认为,童谣是世人了解民情的晴雨表,占卜之人认为它能预示战争成败或政治兴衰。又如后汉时中的《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蝇。”因而,在吴越国时期,关于战争、时政的童谣也比较常见。谣中第二句、第四句分别暗指“董”“昌”二字。

吴越国童谣在五代出版与新闻传播研究中的成果

“童谣”的由来应该是比较早的。最早应该和先人劳作时“吭哟、吭哟”的号子一样,口口相传。可以说,《诗经》中的《国风》(两汉以前称《邦风》,后因讳刘邦之名而改)中的一些篇目就有童谣的影子,如《无衣》《硕鼠》等。

童谣的本义指儿童传唱的歌谣,又称“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其特点是词句简短,基本押韵,朗朗上口。有时,它也指“民谣”。

古人认为,童谣是世人了解民情的晴雨表,占卜之人认为它能预示战争成败或政治兴衰。如晋国在假道伐虢时,心里没底,就问占卜的官员胜算有多大,对方回答:肯定能成,而且给出了胜利的时间表,其理由就是《左传·僖公五年》的童谣:“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在《史记》中,童谣、民谚等在民间的传播是十分广泛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等等。又如后汉时中的《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蝇。”(《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六)

因而,在吴越国时期,关于战争、时政的童谣也比较常见。如关于董昌称帝,有谣云:

欲识圣人姓,千里草青青;欲识圣人名,日从日上生。

谣中第二句、第四句分别暗指“董”“昌”二字。童谣貌似民间百姓衷心盼董昌称帝,其实这是伪童谣,因为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山阴老人伪谣》(《全唐诗》卷八百七十八)。果不其然,董昌在浙江东部折腾了没有多久就覆灭了。(www.xing528.com)

钱镠时还有一首《没了期歌》(“了”念liǎo),前半段是百姓的牢骚:

没了期,没了期,营基才了又仓基。

讲的是当时的徭役非常繁重。钱镠听了之后,把它改编了一下:

没了期,没了期,春衣才了又冬衣。

意思是,不论是筑海塘还是造营房建粮仓,都是温饱之本。在这样的战乱年代,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安居乐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