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传言”之类的例子。以“传”为例,我们对《旧五代史·后唐本纪》作了统计,共找到12个相关的例子。
(1)延王传天子密旨云……
(2)传宣旨于武皇……
(3)《五代史阙文》:世传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
(4)帝令传旨于习及别将赵仁贞、乌震等……
(5)翼日,皇后传制,命学士草谢全义书,学士赵凤密疏,陈国后无拜人臣为父之礼,帝虽嘉之,竟不能已其事。
(6)其言播于邺市,贝州军士有私宁亲于都下者,掠此言传于贝州。
(7)因问冢名,对曰:“里人相传为愁台。”
(8)朕初闻奏报,实所不容,率尔传宣,令付石敬瑭处置。
(9)及收城,斩首传送,帝怒彦稠等。
(10)—(11)时之否泰,人之休咎,(张)濛告于神,即传吉凶之言,帝亲校房暠酷信之。一日,濛至府,闻帝语声,骇然曰:“非人臣也。”暠询其事,即传神语曰:“三珠并一珠,驴马没人驱,岁月甲庚午,中兴戊己土。”
(12)伏望圣慈,俯循故事,或有事关军国,谋系否臧,未果决于圣怀,要询访于臣辈,则请依延英故事,前一日传宣。
上述例子中,例(1)、(2)、(4)、(5)、(8)、(12)皆是由上向下进行传达的意思。当然也有平民之间的口口相传的信息传达,如例(7)。例(10)和例(11)则是盲人张濛装神弄鬼之事,借神之口进行信息的模糊传播,把后唐末帝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例(6)则是军队之间的信息传播。邺城的小道消息很快就被贝州的士兵知道了,可见军队获得信息、新闻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尽管有些信息是不准确的。
鉴于《新五代史》《十国春秋》中这方面的例子与上述例子用法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兹不再罗列、赘述。
其他还有如“族谈巷语”等这样的民间传播的例子。
上岁天下大水,十月邺地大震,自是居人或有亡去他郡者,每日族谈巷语云:“城将乱矣!”(《旧五代史》卷三十四)(www.xing528.com)
【注释】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
[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M].北京:中国历史地图出版社,1982:44—45.
[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M].北京:中国历史地图出版社,1982:46—47.
[4]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691.
[5]https://www.sohu.com/a/155256770_482327.
[6]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15.
[7]吕思勉.中国通史[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290—291.
[8]《十国春秋》作“号曰京挺腊茶之贡”。见该书第210页。也有书作“京挺臈茶之贡”。
[9]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5—106.
[10]南诏国的文化受大理和吐蕃影响较深,与中国文化殊异。如南诏国王坐向为东,中原皇帝是面南背北;南诏当时流行的是“骠国乐”,唐朝长安流行的是“兹龟乐”。南诏国鼎盛时的疆域,东南达安南(今越南北部),西南达骠国(今缅甸曼德勒一带),北达大渡河,东北与蜀地接壤。其都域在今洱海附近。
[11]此例原为《五代史补》卷二《太祖号独眼龙》中的内容。参见: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50.
[12]此处断句采用《〈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中的说法。笔者以为应作“或谓之‘天狗落’。赟果废死。”“落”字似脱失。因为刘赟的遭遇与《旧五代史》卷三十三中魏王李继岌伐蜀后惨遭不测之事相类似,史书作“天狗落”。另外,此处的“卷一百五”即“第一百零五卷”。下同。
[13]这里的“汉高祖”即刘知远。慕容彦超与刘知远是同母异父之兄弟,有的版本作“体黑麻面”。
[14]另外,《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四中有所谓“羽舞”、所谓“兵舞”、所谓“云门”。《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七有所谓“置病囚院”,兹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