讹言,也就是民间的传言,大多以讹传讹,在信息不断加工处理之后往往失真,造成社会恐慌,稍有不慎,便酿成灾祸。在改朝换代之际或者帝王易主之时,这种讹言的杀伤力非常大。它和现代传播中的媒体一样,能起到社会矛盾的放大作用,对政变、战争等国家大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下文中的一些例子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旧五代史》中有“讹言”8例。
(1)武皇厌代,帝乃嗣王位于晋阳,时年二十有四。汴人方寇潞州,周徳威宿兵于乱柳,以军城易帅,窃议忷忷,讹言播于行路。(卷二十七)
(2)是日人情震骇,讹言云:“刘皇后以继岌死于蜀,已行弑逆,帝已晏驾,故急征彦琼。”(卷三十四)
(3)甲戌,次石桥。帝置酒野次,悲啼不乐。谓元行钦等诸将曰:“邺下乱离,寇盗蜂起,总管廹于乱军,存亡未测,令讹言纷扰,朕实无聊……”(卷三十四)
(4)国家有不足惧者五,有深可畏者六。阴阳不调,不足惧;三辰失行,不足惧;小人讹言,不足惧;山崩川涸,不足惧;蟊贼伤稼,不足惧。此不足惧者五也。(卷四十三)
(5)是月,河北旱,青州蝗。秋七月戊申朔,相州节度使王继宏杀节度判官张易,以讹言闻。(卷一百一)
(6)行周因发怒,遂奏鹏怨国讹言。故朝廷降诏就诛于常山,时乾祐乾元年七月也。(卷一百六)
例(1)至例(3)讲的都是后唐的事情。例(1)反映的是李克用死时正处于内外交困之际,外有强敌入侵,长期处于劣势;内部军心不太稳定,因此民间传言较多。
例(2)因后唐庄宗时治国无方,后宫、伶人干政,天灾频发,因此当时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民间不知真假的“讹言”四处流传,引起社会恐慌。例(3)则是李存勖在陷入穷途末路后的状态,面对社会纷传的谣言已无干涉能力。例(4)是后唐明宗时长兴三年(932年)大理少卿康澄上书的内容。奏折中反映的“小人讹言”表明后唐统治时期舆论生态不大正常,以至于民间传言四起。
例(5)中王继宏是一个典型的见利忘义的小人。早年以打劫、偷盗为生,后来从军。他落难时受到了相州节度使高唐英的一手栽培,后来却杀死恩人,取而代之。节度判官张易每当见到王继宏目无法纪,便规劝他。王继宏认为张易是看不起自己。乾祐中,他便以“讹言”诬陷并杀害了张易。(www.xing528.com)
例(6)讲的是高行周诛杀张鹏之事,罪名是妄议朝政。张鹏素来喜欢吹牛,在高行周的招待宴会上把酒言欢,本来宾主双方交流甚欢,结果高的手下偏偏认为张鹏是在侧面讽刺高,结果就悲剧了——脑袋搬家。这又是一例因言致祸的血淋淋的例子。
(7)时太白昼见,民有仰观者,为坊正所拘,立断其腰领。又有醉民抵忤一军士,则诬以讹言弃市……其他断舌、决口、斫筋、折足者,仅无虚日。(卷一百七)
(8)帝遂决旋师之意,指麾之间,颇伤匆遽,部伍纷乱,无复严整,不逞之徒讹言相恐,随军资用颇有遗失者,贼城之下粮草数十万悉焚弃之。(卷一百十四)
例(7)出自《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传》,讲的是史弘肇主政京城时的暴政。有一次,太白金星白天还能看得到,有人抬起头来看了一下,便被人举报是在观天象而被腰斩。有人喝酒喝多了和当兵的吵了几句,便被诬陷杀掉了,其他割舌头、打断脚、抽掉筋的酷刑更是多得不得了。史弘肇自以为是开国功臣,执政时对百姓专制残暴,也不懂得与先主托孤的小皇帝搞好关系,更看不起同僚和文官,因而招来杀身之祸。
《新五代史》中“讹言”有2例,皆在《旧五代史》中出现过,不再赘述。《十国春秋》中“讹言”有2例。
(1)冬十月丁亥,唐主至荥阳,民间讹言唐主自将入寇。(卷三)
(2)今民多饥馑,政未和平。东有伺隙之邻,北有霸强之国,市里讹言,遐迩危惧。(卷二十五)
例(1)记载的是李存勖于925年出游到河南荥阳时民间的传言,不久果然被言中——身死国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