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子监、太学等教育机构的现状

国子监、太学等教育机构的现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政权建立之初,首要任务是安抚军队、安定民心、稳定政局。经历了变乱后的后唐大臣们进一步地认识到了帝王之术的重要性。于是,在后唐明宗登上帝位的第二年,即天成二年,国子监便开始刊刻《贞观政要》。在外管不好军队,在家又没有管好自己的儿子,他在李从荣之乱平息后含恨而亡。次子李从荣专横跋扈、骄纵不法,居然还让他掌握兵权,位于宰相之上,而不是控制使用。养子李从珂继位后也仅20个月就身死国灭。

国子监、太学等教育机构的现状

由于连年的战争,唐代的史馆、集贤院、弘文馆、秘书省、崇文馆、司经局等几乎都不复存在了。农民起义及军阀混战使都城长安洛阳开封中原地区的大城市一次次地被战争洗劫,图书大多四下散失了。五代有多位皇帝下诏征集图书,大多是无果而终,有时半年都征集不到一本完整的图书。

沙陀血统的李存勖早年跟着父亲南征北战,既无时间读书,也无书可读。到了十三岁时,曾经抄写过《春秋》一书。众所周知,《春秋》文字过于简质,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如果没有相关的参考书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也没有教师指导,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左传》中洋洋洒洒700多字的郑国兄弟相争的事件[25]在《春秋》中只有9个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与文字学功底,是很难读懂这一行字的。

新政权建立之初,首要任务是安抚军队、安定民心、稳定政局。因而在同光元年(923年)十二月庚辰日(第17天),御史中丞李德休就上奏:

当司刑部、大理寺本朝法书,自朱温僭逆,删改事条,或重货财、轻入人命[26],或自徇枉过,滥加刑罚。今见在三司收贮刑书,并是伪廷删改者,兼伪廷先下诸道追取本朝法书焚毁,或经兵火所遗,皆无旧本节目。只定州敕库有本朝法书具在,请敕定州节度使速写副本进纳,庶刑法令式,并合本朝旧制。[27]

上述奏章的主要意思是,目前从朝廷到州县,颁布并通行的是前朝朱温“伪梁”的伪法律,本朝是大唐王朝的延续,理应继承唐代的大统,因而首先要从政治和法理上恢复唐朝的本来面目,因此急需颁布唐朝的法律,沿用唐朝的制度。

后唐的庄宗在《答李德休请详定本朝法书敕》对他进行了表扬:

李德休誉洽朝端,任隆台宪,将举行于旧典,请删定其法书,载阅申陈,备见公切。[28]

庄宗批示按李德休的意见来办。

不久,定州节度使王都派人写了《唐朝格式律令》的复本献上,共二百八十六卷。同光二年(924年)二月,在刑部尚书的主持下,卢质(一说卢价)等人模仿唐宣宗时的《大中刑律统类》,编纂了《同光刑律统类》十三卷。[29]

虽然在建国方针上士大夫们形成了初步的统一,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李存勖并没有认真实施,而是任由志在聚敛、一心讨好皇上的孔谦胡作非为。如果是在战争年代,征粮多一点,也情有可原。但是在和平年代,而且是在天灾不断、农民歉收、穷得要逃荒的情况下,还纵容孔谦一味地搜刮,也就失去了民心。加上之前李存勖重用宦官和伶人,也慢慢失去了军心,以致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经历了变乱后的后唐大臣们进一步地认识到了帝王之术的重要性。“君—臣—兵—民”四者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种种游戏规则,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君王要学会如何“坐天下”。于是,在后唐明宗登上帝位的第二年,即天成二年(927年),国子监便开始刊刻《贞观政要》。[30]

《贞观政要》由唐吴兢(670—749)编撰,是记载唐太宗在位23年中君臣讨论政事的重要文献。该书“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撮其指要,举其宏纲”,其目的在于“用备劝诫”,也表现出作者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历史反思。全书十卷,计四十篇,分类编辑唐太宗与魏徵(580—643)、房玄龄(579—648)、杜如晦(585—630)等大臣的问答以及大臣的谏诤、奏疏。全书从总结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性,对于后世的帝王有很强的借鉴价值。[31]

为什么要刻《贞观政要》呢?因为当时驰骋中原的都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本没有如何“下马治天下”的知识储备,就连号称明宗的李嗣源也在这方面栽了跟头。

帝王去世后,其谥号是有讲究的,有的恰如其分,有的便有反讽的意味:“庄宗”做事并不一定“庄重”,唐庄宗的谥号便是如此而已。“明宗”并不一定“明君”,有人评论其“仁而不明”:

一个缺乏政治、历史知识的人是很难有知人论世的能力的。后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君主。但他“仁而不明”,昧于识人,不辨忠奸、优劣。在外管不好军队,在家又没有管好自己的儿子,他在李从荣之乱平息后含恨而亡。[32]

三十多岁的庄宗在位时并非不喜欢文墨,但他不去认真地学习经义、不去虚心地学习怎样坐天下,而是附庸风雅学习怎样吟诗作赋,以至于三四年就皇冠落地、身死国亡。

六十岁的李嗣源被乱军拥戴、坐上龙椅时根本没有思想准备,内心非常惶恐。低微的出身、沙陀族的血统、近乎文盲的文化水平让明宗心里非常自卑。因为他从来就没有过当皇帝的美梦,也缺乏这方面的才能。李嗣源的无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一是教子无方。不知道如何选才、育才,为自己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次子李从荣专横跋扈、骄纵不法,居然还让他掌握兵权,位于宰相之上,而不是控制使用。其实他应该选声望较高、比较贤良的三子李从厚(914—934)作为太子,进宫接受太子太傅的训导。另外,带着太子听政,让他学习如何执政。

二是无法甄别贤良与庸才。该重用什么人、不该用哪些人他不清楚。他把“情”放在首位,而不是知晓如何用人。比如,一代名相任圜一年就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由于他非自己的嫡系,又由于与明宗宠幸的安重诲发生争执,让他非常不高兴。老宫女的一两句闲话就让明宗罢了任圜的官。

三是驭臣无术。对于如何君臣关系,唐明宗常常苦无良策。如对于矫诏杀人、乱操权柄的安重诲一时居然毫无办法,任由他把治国能臣任圜给灭门了,自己同甘共苦的发小杨彦温也成为安重诲的棋子被冤杀。只能一个人到庙里去祷告,以宣泄内心的苦闷。[33]

四是由于明宗在皇位继承上的无知,后唐迅速败亡。李嗣源根本就没有“储君”这一概念。当大臣们规劝他要准备好接班人时,他居然大发脾气:你们是要让我现在退位吗?这种“很傻很天真”的行为让众大臣如履薄冰。

由于明宗在世时没有安排好接班人,以至于次子李从荣夺位失败被杀,年仅20岁的三子李从厚仓促继位,更不知道如何治理朝政,任由权臣摆布。由此又制造出君臣嫌隙,李从珂被逼反叛,李从厚登基5月而亡。养子李从珂继位后也仅20个月就身死国灭。后唐就这样被石敬瑭灭亡了。

由此可见,军人干政、军阀混乱已成为当时一大社会公害。上至君王权臣,下至黎民百姓,莫不惨遭荼毒。要改变此现状,就要对君王、大臣、军人等进行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子女也要接受正规的教育,都需要大批的经典图书。

当时的国子监几乎是名存实亡。隋唐的相关史料显示,隋代初年,国子监就有140名学生,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及书学和算学。教师分博士和助教两个等级,前三种“学科”每门课各有博士5名、助教5名;后两门课各有博士2名、助教2名。唐承隋制,在唐初的武德二年(618年),单单国子学就有学生300名,主要是招的贵族子弟,教师24名。唐代贞观元年起,学校机构的设置又进一步细化:“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长,从三品)1人,“司业”(从四品下)2人,丞1人,主簿1人,录事1人;博士共38人(其中,国子学博士[34]5人,五经博士各2人,太学博士6人,广文馆博士4人,四门学博士6人,律学博士3人,书学博士2人,算学博士2人);助教共22人(其中,国子学助教5人,太学助教6人,广文馆助教2人,四门学助教6人,律学助教1人,书学助教1人,算学助教1人);直讲共8人(其中国子学直讲8人,四门学直讲8人);教务官共71人;事务官共3人。[35]参见图8。

图8 唐代学制系统[36]

而到了唐末,由于战争的破坏,国子监也衰败了。[37]校舍被破坏,建制也大为缩减,学生人数也大为缩减。

表3为五代历届国子监职官人员的统计数据。

如果要刻石经,对于五代“日不暇给”的短命王朝来讲,根本没有那么多的财力来支撑,而人才、技术也不具备;如果要快速、高效地办成,只有采用民间雕版印刷的方法才能达此目的。

表3 五代历届国子监职官[38]

(续表)

①周家凤认为刘鼎做过后唐的“《尚书》博士”,推究刘鼎与后梁的渊源,笔者认为应该这是后梁的事。因此存疑,暂未列入表中。参见: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卷一百八·刘鼎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275—3276.参见:周家凤.五代中央官学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19—20.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