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道:当代圣人之一的介绍

冯道:当代圣人之一的介绍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性残暴而愚蠢的刘守光大字不识一斗,器量狭小,立马将冯道投入大牢。后来幸亏被人搭救,冯道才得以出狱。守光败,遁归太原,监军使张承业辟为本院巡官。设立“霸府”这一机构,这表明了李存勖称霸天下的雄心。因此,张承业可以算得上冯道通向锦绣前程的第一个“贵人”。选择冯道,他是有充分理由的。但是冯道并没有当场接受,也是完全正确的。这为李存勖的军队加了不少分。

冯道:当代圣人之一的介绍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李学勤先生认为在今天的河北交河东北,另一说为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他家先祖曾以耕读为生,农忙时播种、收割,农闲时教教书,因此可见其出身是非常寒微的。有的史书写他出身“田家”,也没错。这种耕读为生的童年生活让他能很好地将书本学习与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结合起来,活学活用书本知识为他后来的“不倒翁”式的官宦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冯道年少时就有志向,性情纯朴厚道,好学能文。七岁时就曾作诗:“已落地花方遣扫,未经霜草莫教锄”。[4]

他一点也不觉得粗茶淡饭、衣着简朴有什么不光彩的,除奉养父母外,只是读书吟诗,即使大雪封门、尘垢满席,也依旧兴致盎然。

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天祐中,刘守光署为幽州掾。(《旧五代史·冯道传》)[5]

唐末天祐(904—907)年间,冯道曾任刘守光任“幽州掾”。“掾”字从手、从彖(tuàn),彖亦声。“彖”本义指猪的嘴上吻部大于下吻部而将下吻部半包住的情形,后引申为“包边”(如衣服的包边)——总括的意思。“扌”即“手”,表示动作,与“彖”联合起来表示“用手半包住物体”,引申出“帮助,辅助”之义。楚汉相争时,萧何曾为刘邦做事——“为沛主吏掾”(《汉书·萧何传》)。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幽州掾”大致相当于北京地区政府的秘书,主管文案,级别不高,但事关军政民情的上传下达以及对中央政府与外界的书面沟通,职位很重要。

冯道能够脱颖而出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出身低微,没有像样的车马,也无金银细软能像地方的贵族、豪强那样能“衣冠南渡”,一走了之;二是有真才实学,地方上名声较好,是一个人见人夸的青年才俊。因此,在二十多岁就脱颖而出,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乾化元年(911年),刘守光[6]率军征讨定州,并询问下属的意见时,冯道加以劝告。生性残暴而愚蠢的刘守光大字不识一斗,器量狭小,立马将冯道投入大牢。后来幸亏被人搭救,冯道才得以出狱。这直接导致了他后来安守本分、不越权言事之性格的转变。他专心致力于文职工作,绝不干涉军政机密。他对后来文职官僚体制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守光引兵伐中山,访于僚属,道常以利害箴之,守光怒,置于狱中,寻为人所救免。守光败,遁归太原,监军使张承业辟为本院巡官。承业重其文章履行,甚见待遇。承业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旧五代史·冯道传》)

后来,冯道投奔晋王李存勖,被“监军使”张承业辟用为本院巡官。“监军使”即监护军队的官员,这类官员没有一定的品阶,但在当时地位很高。[7]巡官是唐代的一种文职官名。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等幕僚性质的从属官员位居判官、推官之后。董晋镇守大梁(今开封,宋代称汴梁)时,以大文豪韩愈为巡官;徐商镇守襄阳时,以著名词人温庭筠为巡官。五代时的巡官也是幕僚性质的军队文书类官职。

张承业欣赏他的德行和才华,对他非常器重,后又荐为霸府(在太原)从事。设立“霸府”这一机构,这表明了李存勖称霸天下的雄心。张承业的提拔对冯道日后的高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是李克用生前的托孤重臣,有关军政大事,李存勖都要先听一下他的建议。因此,张承业可以算得上冯道通向锦绣前程的第一个“贵人”。

后来李存勖占据河北,将霸府文书全部委托给冯道,任命他为太原掌书记。关于此次任命,《册府元龟》卷七百二十九中讲了一个小花絮:

庄宗归宁太原,置酒公宴,举酒谓张承业曰:“予今于此会取一书记,先以卮酒辟之。”即举酒属道。道以所举非次,抗酒,辞(之)。庄宗曰:“勿谦挹,无逾于卿也。”

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景龙元年(707年)设置,秩为从八品,类似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记室参军,为掌管一路(相当于现在的一省,但范围比省大)军政、民政机关之机要秘书。《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志》“外官”条:“掌书记,掌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与号令升绌之事。”

另据《五代史阙文》记载,李克用临终时将三支箭交给李存勖,交代他一要讨伐反复无常的刘仁恭、二要打败背信弃义的契丹(耶律阿保机)、三要消灭朱温。当时(908年)这三个目标对势力仅局限于山西一带的晋军来说无异于比登天还难。但李存勖先安内,再攘外。消灭了有异心的叔父李克宁后,他便四处网罗人才。冯道就是其中之一。

选择冯道,他是有充分理由的。但是冯道并没有当场接受,也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按照唐末的制度,按职务排列的次序选拔高一级官员的话,应该是卢程,或者是卢汝弼。李存勖是武人,虽然号称文武双全,曾经抄过《春秋》,但对唐代官制不是太了解,只是觉得冯道的口碑好,任人唯贤罢了。因此,对于冯道的升迁,出身官宦世家、早年就中进士的卢程心中充满怨恨,认为是泥腿子爬到名门望族头上了。但事实证明,卢程不过是膏粱子弟,一旦重权在手,便作威作福,差点被唐庄宗杀了。(www.xing528.com)

李存勖选对了人,冯道和郭崇韬一文一武,为他实现父亲的遗愿立下汗马功劳。在后梁贞明二年至龙德三年(916—923)与梁军决战期间,冯道与士兵同甘共苦,凝聚军心,凸现了晋军的“软实力”。

战争前线(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地带),他在军中只搭一个茅草棚,房间里没有床,也没有席子,晚上就睡在牧草上。白天与仆人、马夫在一个盆子吃饭,一点也不搞特殊化。当将士们把交战中抢来的美女送给他,他实在无法推却时,就安置于别的房间,等找到她的亲人后再送回去。这些亲民爱民的行为在军中传为美谈,也感染了每一个士兵。晋王李存勖对此十分感动,后来继位的唐明宗李嗣源对他也相当欣赏。这为李存勖的军队加了不少分。[8]

当然,对于工作,冯道也有着很好的操守,工作十分勤勉,偶尔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君王进行规劝。《旧五代史·冯道传》载:有一次,李存勖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一天,主持军政大事的郭崇韬以诸低、中、高级军官都来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为由,请求减少参加的人数,李存勖发怒说:“我想给那些为我效力的人管几顿饭,自己都做不得主,那么河北三镇[9]就请三军另外选择一人任主帅,我请求回太原,以避贤让路。”随即命冯道当面草拟文书,以向部下宣告。冯道持笔待了很久,庄宗严厉催促他,他缓缓起身答道:“我的职责就是掌管笔墨文书,哪里敢不奉命执行?只是如今大王您屡建大功,刚刚平定南方寇乱,郭崇韬的谏言未必失当,拒绝他可以,却不可用刚才那番话挑起众议。敌人若是得知,便会说大王您这里君臣不和了。希望您再三考虑一下,则是天下的万幸。”[10]郭崇韬是庄宗所倚重的重臣,常常参与军政大事的筹划,可以说打下后梁有他的一半功劳,地位远在冯道之上。后来郭崇韬听说冯道为他说话,马上借坡下驴主动上前向庄宗道歉,一场不大不小的君臣纷争就因冯道的一席得体的妙答而化解了。人们由此而敬重冯道的胆识。

与李存勖相形见绌的朱友贞做个太平世道的君主应该问题不大,但在乱世就投错胎了。他既不懂用兵之道,更没有雄才大略,危难之际不善于应变。因而这场持续8年的“夹河之战”以朱友贞身死国灭、李存勖称帝而告终,见图7。

图7 梁唐夹河之战示意图[11]

庄宗改元同光,在位期间仅三年(923—926)。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皇帝中由勇将蜕变为昏君的一个典型。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思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音乐和戏曲,作战时曾编军歌,以鼓舞士气。这在朝臣或汉族知识分子看来可能是胡人的习惯,不足为奇。但是李存勖即位后,常常涂脂抹粉,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这就太过分了。

不仅如此,他还宠幸伶人,任其胡作非为——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将相的言行;把战功赫赫的将士晾一边,封戏子当刺史。这或许是对其父托孤重臣张承业(宦官)反对其称帝的安抚与怀念——因为张为后唐王朝的创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张承业的后方经营、源源不断的粮草支援,李存勖要打败后梁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李存勖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宫太监,把他们作为心腹,担任宫中各执事和诸镇的监军。他天真地认为每一个太监都和张承业一样,对他忠心耿耿。这样,大臣们不仅受到伶人的侮辱,还多一层宦官的监视,他们卖官鬻爵,读书人也断了晋升之路。不但如此,李存勖听信伶人、宦官的胡说八道(后宫人少,容易闹鬼),强抢民女入宫,两三年内后宫人数达几千人。[12]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

同光三年(925年),天灾人祸不断,单单水灾就让全国各地河流决口、农民歉收,但习惯于横征暴敛的租庸使(相当于现在的税务总局局长兼财政部部长)孔谦依然一次次地上门催促收租税,许多百姓家破人亡。到了年底,李存勖依然带着皇后儿子四处打猎,看到冻死、饿死在路上的百姓和士兵,毫无同情怜悯之心。

最致命的一击是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和后宫的谗言,冤杀了平蜀的柱国大将郭崇韬,并对其灭族,连跟郭有牵连的、自己的亲兄弟李存都杀了,一些无辜的大臣也被卷入而遭冤杀。郭崇韬对朝政的影响举足轻重——手握重兵且拥有免死铁券——他对后唐与后梁的争战有着极大的功劳。在关乎两方生死存亡的夹河之战中,双方争战数年,难分胜负,有人甚至暗地向后梁投降。正是郭崇韬侦探并摸透敌方信息,为李存勖献上计谋:擒贼先擒王——在军粮只有半个月的劣势下,后唐军队绕道迂回作战,把后梁的帝都给端了,后梁由此灭亡。

现在手握重兵的郭崇韬一杀,全国上下更加人心惶惶。君臣离心离德,政治谣言四起。最离谱的一个谣言是:因为刘皇后的儿子李继岌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被杀了,她怪罪于皇帝,把庄宗李存勖杀了。

北方三镇的叛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李存勖以惨死在伶人箭下的方式完成了他的人生谢幕。作为文官体系中的第二梯队,冯道仅是翰林学士,说不上话,也没有他说话的机会。他只能默默地看着这一切,明哲保身,以顺应时代的变化。从十多年前他的“第一任上级”刘守光暴虐无道、囚父杀兄,到最终被杀(914年);再联系到朱温篡唐后于912年被儿子朱友珪杀死在床上,后梁朱友贞的国破自缢而死(923年),再到唐庄宗李存勖的败亡(926年),历史轮回的风车被刀枪拨弄得呼呼乱转。似乎只有重新拾起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儒学经典,才能匡扶天下。

另外一个好消息是,征蜀的军事参谋李愚老先生也跟着班师回朝了,他也从蜀中带回了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蜀中刻书业比较发达等见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