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的文化兴盛是建立在其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南唐(前身为杨吴政权)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其生产得到了发展,且李昪极其爱好和平,不轻易用兵,因此这使南唐的文化传播有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一是兴修水利,奖励生产。南唐在丹阳疏浚练湖(今江苏丹阳县城西北),在南京东面的句容疏浚绛岩湖,在楚州(今江苏淮安市)筑白水塘,在寿州(今天安徽寿县)筑安丰塘,灌溉了不少良田。[78]南唐还利用疏浚的淤泥修筑圩田,“解决了因河床较高、田地较低而导致的洪涝问题……圩田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发明,对于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唐还奖励耕织,每人垦田80亩,赏钱2万文,5年不抽税;3年栽桑3000棵,赐帛50匹。”[79]
二是造纸业等比较发达。这得益于扬州在唐代龙头老大的优越的经济地位(史书所谓的“扬一益二”),因而以扬州为中心的淮南道地区造纸业等手工业非常发达。五代时期,扬州多次遭受兵火,很多人为了躲避战乱南迁,为江南提供了包括造纸业在内的大量人才。南唐的徽州地区山多林广,盛产纸墨,如制作精美的“澄心堂纸”,与歙砚、徽墨被称为文房四宝中的精品。南唐后主李煜尤其喜爱,称之为“纸中之王”。其特点是:光洁如玉,肤如卵膜。上至帝王下到士大夫,莫不以使用该纸为荣。因此,统治者的提倡及相关手工业的兴旺,为南唐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制定了较为合理的赋税制度。这里不能不提一下几乎淹没在历史中的著名幕府人物汪台符。
汪台符,歙州人。少好学,博贯经籍,善为文章,不逐浮末,有匡王定霸之才。天复初,为陶雅幕客,已而见天下苦兵战,遂居乡里,执耒力田。睿帝时,徐知诰镇金陵,台符自草间上书,陈民间九患及利害十余条。书上,为宋齐丘所沮,谓:“虽有其言,必无其行。”知诰犹豫未之信。齐丘始字超回,台符乃贻书诮之曰:“闻足下齐先圣以立名,超亚圣而称字。”齐丘惭而更其字曰子嵩。由是大怒台符,密使人诱其乘舟痛饮,至石头蚵蚾矶下,沉杀之。知诰闻而嗟叹久之,颇憾焉。(《十国春秋》卷十)
这位被宋齐邱(一作宋齐丘)嫉妒而杀掉的汪台符是一个唐代刘晏式的治理财赋方面的高手。但他的才能由于战乱而得不到重用,他在徐知诰理政后试图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结果以布衣身份所进的论策被徐知诰手下的重要人物宋齐邱阻止而未能得到徐知诰的重用。而且汪台符在得知这一内情后,因为讥笑宋齐邱的字是“超回”——超越亚圣颜回、想做圣人,而遭到宋齐邱更加疯狂的报复——被人灌醉后沉于长江。但他的建议基本上都在南唐后来的田赋征收中得到了实施。例如,按照民田、物畜等条件的高下,制定上、中、下三种不同的征税标准。尤其是提倡让百姓用余粮换盐巴的“盐米”制度,让百姓在交粮的时候顺便把食盐也换回来,非常方便。
台符常请括定田赋,每正苗一斛,别输三斗,官授盐一斤,谓之盐米,入仓则有米。太和末,知诰使民入米请盐,即其法也。南唐昇元中,限民田物畜高下为三等,科其均输,以为定制。又货鬻有征税,舟行有力胜,皆用台符之言云。(《十国春秋》卷十)(www.xing528.com)
四是鼓励教育、举办科举。昇元二年(938年),南唐在开设太学的同时,还兴办了各级地方官学。
南唐跨有江淮,鸠集坟典,特置学官,滨秦淮开国学,其徒各不下数百,所统州县往往有学。(《南唐书》卷二十三)
《大事记续编》卷七十七载:南唐“复有庐山国学”。曹之认为,位于庐山白鹿洞的庐山国学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校。白鹿洞原为唐代李渤读书处。南唐昇元间,李昪在此建学馆,称为“庐山国学”,由李善道任洞主,成为南唐的儒学教育中心,南唐诗人孟归唐就曾肄业于庐山国学。(《五代诗话》卷三)除了庐山国学之外,五代江西可考书院还有六所。[80]据相关史料记载:
开宝八年二月,“江南知贡举,户部员外郎伍乔放进士张确等三十人,自保大十年开贡举,迄于是岁,凡十七榜,放进士及第者九十三人,九经一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
在科举方面,周腊生的《南唐贡举考略》论述详细,可以参考。而何剑明的《南唐国崇儒之风与江南社会的文化变迁》则在教育、科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81],此处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