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烟雨江南:文化圣地,您不容错过!

烟雨江南:文化圣地,您不容错过!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关内地区百姓南下路线主要有两条:一路向蜀中,一路向瓜州、沙州;中原地区百姓南下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支由荆州渡江南下,一支由淮扬渡江向南。因此,一大批人才涌向了南唐、吴越等地。投奔南唐的北方人士有韩熙载、常梦锡、马仁裕、王彦铸、高越、高远、江文蔚等。由于南唐与宋王朝的殊死战争,败乱后的后主李煜的绝望情绪歇斯底里地发作,将几乎所有的图书都付之一炬。

从动荡的五代走来,无休止的厮杀,无止境的横征暴敛,血雨腥风,让人感到窒息。因此,有条件的士民大多南迁了。关内地区百姓南下路线主要有两条:一路向蜀中,一路向瓜州、沙州(今敦煌地区);中原地区百姓南下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支由荆州渡江南下,一支由淮扬渡江向南。

南方小国也在所辖区域设立招贤亭。招贤亭相当于现在的人才招聘专场。因此,一大批人才涌向了南唐、吴越等地。投奔南唐(其前身为杨吴政权)的北方人士有韩熙载、常梦锡、马仁裕、王彦铸、高越、高远、江文蔚等。因此,无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上来说,南唐的人才、出版业很可能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宋代马令在史书中的记载是:“群臣咸谓江淮之地,频年丰稔,兵食既足,士乐为用,天意人心,未厌唐德。”(马令《马氏南唐书》卷一)因此,从经济实力上看,南唐其实当时有余力实行兼并战争。但是南唐的开国君王徐知诰(后改名李昪)并不这么认为,他从小在寺庙流浪,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爱好和平。当吴越国发生天灾时,他并没有乘机发动军事进攻,反而予以粮食支援,帮助邻国渡过难关。

李昪(biàn,889—943),原名徐知诰,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早年即在战乱中失去父母。小的时候就聪明伶俐,长相英俊,一开始被吴国杨行密所收留,因为杨氏子弟非常排斥他,所以又被杨行密大将徐温(862—927)收为养子。徐温的儿子们也非常排挤他,躲过多次暗杀后,他从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的职位步步高升,后逐渐掌握南吴朝政,封齐王。称帝后,为了保证基业长远、弥合朋党之争,大力倡导纲常伦理观念,为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进行了努力。他把儒学放在首位,招徕人才,搜集散落于民间的经籍,在各地大规模兴建学校,特置学官,积极推广儒学。李昪的努力颇有成效:“方是时,废君如吴越,弑主如南汉,叛亲如闽楚,乱臣贼子无国无之,唯南唐兄弟辑睦,君臣奠位,监于他国最为无事,此亦好儒之效也。”(《马氏南唐书》卷二十三)(www.xing528.com)

到了中主时期,士人群体渐成气候。而后主时期的儒者实力更强,“儒者之盛,见于载籍,灿然可观。如韩熙载之不羁、江文蔚之高才、徐锴之典赡、高越之华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价于一时,而徐铉、汤悦、张洎之徒又足以争名于天下。其余落落,不可胜数。故曰江左三十年间,文物有元和之风。”(《马氏南唐书》卷十三)自佛教在南唐兴起,儒佛便交流不断,南唐李后主尤其佞佛,一度以佛治国,把和尚的话语当作御敌之策,重蹈了梁武帝的覆辙。

由于南唐与宋王朝的殊死战争,败乱后的后主李煜的绝望情绪歇斯底里地发作,将几乎所有的图书都付之一炬。因此,如今世上所存的关于南唐的图书少得可怜。张秀民先生在其皇皇巨作《中国印刷史》中仅仅留下数行字。据此推断,由于南下文士大多数还是喜欢传抄的方式,因此印刷业的发展可能反而比不上蜀地和杭州,因此复本极其有限。正是由于没有像佛经、经咒、日历一样大量印刷和全国流行,所以一旦烧毁,再无版本可供流传。流传至今的仅有徐铉的《说文》、刘知几的《史通》、徐陵的《玉台新咏》、李建勋的《李丞相诗集》等。不过张秀民先生认为南唐之书尽焚不可信,宋初吕龟祥在金陵收集到2万多卷图书上交京城史馆。但比起南唐后主一次就赏赐宠臣张洎万卷图书[76],宋朝所收图书数量还是少了点。曹之先生认为,南唐至后主李煜时仅宫中的藏书就有十几万卷。[77]因此,李煜国破焚书,使大量图书绝迹、不传于今是有史为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