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刻书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以私人刻书为主;二是以子集为主。
由于自唐代安史之乱起,成都就是李唐朝廷避难的大后方。公元756年,唐玄宗逃到蜀郡成都;120多年后,公元881—885年,唐僖宗也在蜀地避难多年。因此,从经济的角度看,新增大量人口加重了蜀地人民的负担,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蜀地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蜀地出版业有几个重要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杜光庭、任知玄和毋昭裔。当然,蜀地的出版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前蜀、后蜀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一)王建的崇文与任知玄刻杜光庭道教图书
王建在唐灭自立为王时就发布了《郊天改元敕文》:
国之教化,庠序为先;民之威仪,礼乐为本。废之则道替,崇之则化行。其国子监直令有司约故事速具修之。兼诸州应有旧文宣王庙,各仰崇饰,以时释奠。(《锦里耆旧传》卷一)
该文可视为王建的建国方针之一。他提倡儒学,兴建国子监,任用文人管理图书,客观上起到了延续文脉的作用。王建(847—918),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少年时期是一个无赖之徒,以杀牛、偷驴、贩卖私盐为业,被乡里称为“贼王八”(可见“乌龟”这时名声开始转恶,“王八”这一不雅称号在唐代末年已逐渐流行)。后来,王建因为犯罪关在许昌的监狱里,后被狱吏私自放了。他就逃亡到武当山。山上的僧人处洪善于相面,他对王建说:“子骨法甚贵,盍(何不)从军自求豹变”,指点他前去参军立功,以求富贵。王建于是在河南淮阳参加了忠武军,后来当上了都头,在讨伐黄巢的战争中立了功,成为僖宗神策军的头领,后封蜀王。《全唐诗》卷八录其诗一首。
赠别唐太师道袭
丱岁便将为肘腋,二纪何曾离一日。[41]
更深犹尚立案前,敷奏柔和不伤物。
今朝荣贵慰我心,双旌引向重城出。
褒斜旧地委勋贤,从此生灵永泰息。
此诗约作于910年,文采并不出众,但考虑到他曾是一个不良青年且自学成才,也情有可原。此诗的主人公唐道袭是舞童出身,是王建在蜀地称王后的枢密使,可谓蜀国政坛之风云人物。因为与王建次子王宗懿(又名王元坦、王元膺)不和,被迫离开成都,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王建作诗向他道别。但是很不幸,三年后唐道袭还是因为告发(一说为诬陷)王宗懿谋反而被杀。而王宗懿尽管也有国师级的杜光庭作为太傅进行教导,也没有改变其骄横跋扈的性格,因而在变乱中被杀了。
从《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畜兽七》中的一则故事可以一探当时人们的思想:
王建称尊于蜀,其嬖臣唐道袭为枢密使,夏日在家,会大雨,其所蓄猫戏水于檐溜下。道袭视之,稍稍而长,俄而前足及檐,忽尔雷电大至,化为龙而去。
这一则戏水之猫化龙而去的怪异故事折射出佛道思想、鬼神的概念似乎仍然牢牢地占据着人们的大脑。[42]王建喜爱读书,史称其“崇尚文学,留意书籍,有书目一卷传于世”[43]。
“国师”杜光庭更是勤于著述,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唐末变乱的根源。但这些书大多散佚了,只有一部30卷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因为雕版印刷广为传播,保存至今。909年至913年,前蜀的眉州保胜军团练使任知玄花了5年时间在成都雕版印刷了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30卷,共460多版。这是蜀地道家学说的最早印刷出版物[44],对于道教学术的流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元年间,唐玄宗亲自策划编纂《琼纲经目》,收道经7300卷,又编纂《玉纬别目》2000卷,惜毁于安史之乱。[45]后来太清宫道士们奉诏重新搜集、缮写散乱的《开元道藏》;至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只编到5300卷,就逢上唐末的连年战乱。长安屡次遭到劫掠,有唐一朝所编纂的道教著作绝大多数毁于唐末的战火。杜光庭数次搜罗的道教图书都在战火中丢失了。他只能在避乱蜀地时重新编纂。[46]
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今浙江省丽水市)人,一说为京兆杜陵人。[47]他是唐五代时道教的领袖人物,被誉为“学海千寻,辞林万叶,扶宗立教,海内一人”,在宗教、文学、书法等众多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唐僖宗和前蜀王王建的帝佐之才。唐懿宗时,赴长安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僖宗居长安时(873—880),闻其名,召为供奉麟德殿文章应制。881年,随僖宗入蜀。后追随前蜀王建,官至户部侍郎,赐号传真天师,因王建去世,且厌恶官场恶斗,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他一生著作丰富,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也有人认为唐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系他所作。学界认为,《道德真经广圣义》是对汉唐以来老学思想的总结与发展,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该书的印刻与传播意义非凡。该书的印板藏于龙兴观,以供印造流行,信道教的人要想得到这部书,要出钱出物,布施给道观。郑士德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商品交换。[48]尽管如此,任知玄、杜光庭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出版事业的推动是值得肯定的。杜光庭的一些著作名为宣扬道家思想,实则对于社会的教化有着相当的针对性,如他在书中认为:
夫此道德二字者,宣道德生畜之源,经国理身之妙,莫不尽此也。[49]
第一,教以无为理国。
第二,教以修道于天下。
第三,教以道理国。
……
第十一,教诸侯以正理国。
第十二,教诸侯政无苛暴。
第十三,教诸侯以道佐天子,不尚武功。
……(www.xing528.com)
第十八,教以理国、修身、尊行三宝。经云: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十九,教人修身曲己则全,守柔则胜。
……
第三十八,教人体道修身,必获其报。[50]
由此可知,杜光庭虽然名为道家,但其思想还是儒道合一的。因为从杜氏的《道德经》看出,道家的“修身、理国”即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者都主张克制个人的私欲,以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他有两首宝塔诗赋,一为《纪道德》,一为《怀古今》,世间广为传诵,兹录一首如下。
纪道德[51]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于地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后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于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于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于顷刻。
《道德经》也可以被理解为“得道经”,讲了很多道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杜光庭达则辅佐君王(前蜀王王建),退则独善其身(蜀后主王衍荒诞不经,杜光庭遂辞官隐居青城山),因而躲过很多天灾人祸。从其著作可以看出儒学与道家已是合二为一了。他甚至与诗僧贯休过从甚密。
一日(贯休)与杜光庭并辔道中,贯休马忽奔踬(坠粪),光庭连呼:“大师,数珠落地!”贯休曰:“非数珠,盖大还丹耳。”[52]
贯休骑的马排便,杜光庭笑话他“佛珠落地啦”,贯休还击:“这是你们道家的九还金丹!”此则笑话不管真实与否,可以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佛、道两界既有斗争,也有融合,甚至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二是百姓对此津津乐道,可见佛道思想已深入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了。
关于任知玄,现有的资料很少,《四川省志·出版志》仅署其为眉州保胜军团练使。这里的保胜很可能就是今天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的保胜乡。它位于彭山县城西北部,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也是《陈情表》作者李密的故里。从捐助刻写道教图书的行为来看,他很可能是道教的忠实信徒,也可能是杜光庭的弟子。他的资助使杜光庭的著作大行于世,可见当时以文治国、以儒道教化民众的基因已深入人心。蜀地士兵较少挑起兵变,可能是受此文化的影响。宋代类书《实宾录》卷二有《东宫居士》一则,兹录以飨读者:五代蜀任知玄,以太傅致仕,琴酒自娱,常驾三轮车,凡城中园林、宫寺、幽景之所,日夕游览,乌巾鹤氅,逍遥旷达,自号“东宫居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