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马滩木板地图除图5 外,其余6 幅地图均标有注记文字。目前所见,主要有三种不同的释文,兹将三家意见列表如下(见表6-2),我们的意见附列右侧,以“今定”的形式出现。表中李学勤先生的意见为曹婉如的论文所引述。
表6-2 放马滩木板地图注记文字异同表
① 据陈伟、刘国胜意见改释。
续表
①据陈伟、刘国胜意见改释。
②据陈伟、刘国胜意见改释。
③据陈伟、刘国胜意见改释。
④据陈伟、刘国胜意见改释。
⑤据郭涛意见改释。
续表
①据陈伟、刘国胜意见改释。
②据陈伟、刘国胜意见改释。
③据陈伟、刘国胜意见改释。
④据陈伟、刘国胜意见改释。
续表
① 据陈伟、刘国胜意见改释。
放马滩木板地图的注记文字皆为战国秦隶书,[6]在文字释读上应不存在太大问题,其中大部分文字的释读已取得共识。但由于木板年代久远,有些字迹不清,原有的图版照片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从而给文字释读带来困难。我们根据新的红外照片,新释、改释字共计13 处,比如: 原释为“略”的字,我们改释为“右田”;原释“上”改释“北方”,原释“宛”或“最”改释“宄”,原释“枞”或“析”改释“梃”,等等。此外,我们还根据新的红外照片对旧有释文重新确认,其无法确定者则缺疑,并对注记文字的读序亦有调整,观表6-2 可知。下面,我们将争议较大的字和据红外照片所作的部分新释字略加考释、说明。
1.封丘
“封丘”或释作“邽丘”。其字形为:
(www.xing528.com)
秦简牍文字,“邑”字或“邑”作偏旁时,其下笔画向右折,“寸”字或“寸”字偏旁则向左折,[7]二者区分明显。从木板地图注记文字看,其右边是“寸”而非“邑”,与一般“寸”略有不同的是,“寸”字上部一横画没有连写而是分断的,这也许与木板纹路有关。但也正因为那一笔断开了,所以并非“邑”旁上部的“口”字形。其实,这个字从字形上看释作“封”是不成问题的,徐日辉先生早已有详细地辨析论证,其说可信。学者或囿于秦邽县(上邽)在今天水一带,坚持将此字释作“邽”,解释为秦邽县或上邽。然如徐日辉先生所指出的,地图注记“封丘”与“中田”“杨里”等注记方框大小相若,不存在上下级行政级别的区分,不存邽县一说。[8]徐氏此文考证精详,惜未引起充分重视,今特为申述之。
2.右田
注记文字“右田”通常被释作“略”,其字形为:
从红外照片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右边字形为“右”而非“各”。“右”与“各”的最大区别是:“右”字左上不封口,“各”字则多一斜画,作封口形。[9]木板地图中的“右田”,与“中田”“南田”均加方框,方框大小相近,恰好组成一组地名标记。
3.北方
木板地图注记文字中的“北方”,可以说是我们通过红外照片释读的最大发现,如下图:其中“北”字的两竖画清晰可见,绝非渍痕。右边一竖画中间尚残留一横画,左边竖画旁则残存两点。这个字的写法与放甲五五壹“北”字的写法相同,而与通行“北”字下部左右两边作折画略异。[10]这大概是为了照顾松木板的纹理,将两竖画写得特别直,而将下部折画省略了。“方”字上部的点画磨省掉了,不可见。其下部的写法与睡乙九九壹“方”字写法类同。通行释文将此字释作“上”,其实秦简牍“上”字上边一横平行或略下抑,[11]而此字倒转过来看,那一笔画却作上扬的斜画,所以不是“上”字。
4.宄
木板地图中的“宄”字形如下图:
学者或释“最”,或释“宛”。从红外照片看,此字上部为“宀”,下部为“九”,应即“宄”字。“宄”当读为“尻”,《楚辞·天问》:“昆仑县圃,其尻安在?”李陈玉:“尻,臀尾所坐处也。”刘梦鹏:“山脊尽处。”[12]字或与“尻”通假,《说文》:“尻,脽也。”《汉书·东方朔传》:“结股脚,连脽尻。”脽、尻连言,其义一也。汉代后土祠在汾阴脽上,脽亦土丘,取其形似人之尻也。地图3“宄到口廿五里”是说从山脚到谷口二十五里,地图4“北谷下道宄”是说从北谷下通往山脚处。
5.梃
地图7 有下列诸形之字:
相关辞例为:“泰A”“泰B 端溪”。由同一图幅“朿比”“朿比端溪”的文例来看,A、B 显然表达的是同一个词义,B 应是A 的简化字。木板地图注记文字都是顺着河流的线条书写的,字形往往有所偏斜显得不很规整,但上述二形为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是没有问题的,其中A 形比较完整,我们认为这个字当是“梃”字,左边的“木”很清楚,最右边应该是“壬”字,中间偏旁下部向右折,将“壬”包住,此即“廷”字。睡虎地秦简和关沮秦简多有“廷”字,[13]写法与A 形右半近似。里耶秦简牍所见“廷”字和“庭”字尤多,皆可证A 字确为“梃”。《说文·木部》:“梃,一枚也。”王筠《句读》:“谓一枚曰一梃。下文材,木梃也。竹部竿,竹梃也。但指其干,不兼枝叶而言。今犹有此语。”[14]所谓“泰(大)梃”大约是指大的干流而言。泰(大)梃、中梃、小梃为一组地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