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简牍地理研究:江陵至沙羡路线和里程

秦简牍地理研究:江陵至沙羡路线和里程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秦里程简册所记,此段路线所经地名及里程为: 江陵—井韩乡—竟陵—郧乡—安陆—武阳—夏汭—沙羡(三里),总计经过8 地,凡六百九十四里。江陵在秦里程简册中出现17 次,仅次于安陆,是南郡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节点。郊鄣当即“郊”地之鄣,应在江陵东北。由此不妨推测,短鄣更应在江陵以东地区。阳聚鄣与阴聚鄣为一组对应的地名,阳聚鄣距江陵十七里,地名前缀章渠而无其他县名,则阳聚鄣应属江陵。

秦简牍地理研究:江陵至沙羡路线和里程

据秦里程简册所记,此段路线所经地名及里程为: 江陵—井韩乡(一百零六里)—竟陵(九十八里)—郧乡(一百二十里)—安陆(一百三十里)—武阳(一百二十四里)—夏汭(一百一十三里)—沙羡(三里),总计经过8 地,凡六百九十四里。序号31(编号082)说“凡六百九十里”,是举其成数。8 地之中除夏汭到沙羡为三里外,其余7 地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一百一十五里,且最大者为一百三十里,最小者为九十八里,彼此之间的里距比较均衡,大约相当于一天的行程。上述从鲁阳到雒阳之行程亦与之相当,可见陆路交通之里程率皆如此。

1.江陵

从秦里程简册看,江陵为若干条水陆交通路线的起始点。江陵在秦里程简册中出现17 次,仅次于安陆,是南郡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节点。从江陵在秦里程简册中出现的频率和所处的地位看,江陵应为南郡的治所。此外,在江陵的周围还有若干军事性据点,如:

江陵到章渠阳聚鄣十七里(8/205)

江陵到章渠台五里(10/204)

江陵到章渠郊鄣卌二里(11/203)

江陵到章渠短鄣百卌一里(12/202)

江陵到孱陵阴聚城廿三里(13/201)

台已见上考,当在江陵的北面。郊鄣当即“郊”地之鄣,应在江陵东北。由此不妨推测,短鄣更应在江陵以东地区。秦里程简册另有“卢”“中”等,则“”可能是描述某种地貌形态的用语。今按(蹇)或可通衍,为元部见纽,衍为元部喻纽。蹇可通愆,如《列子·黄帝》:“不聚不敛,而已无愆。”《释文》:“愆本又作蹇。”愆亦可通衍,如《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乐大心丰愆华牼御诸横。”《释文》:“愆本或作衍。”《易·归妹·九四》:“归妹愆期。”汉帛书本愆作衍。《庄子·秋水》叶贱、衍、蹇韵。《楚辞·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王逸注:“衍,泽也。”[133]淮南子·地形》:“衍气多仁。”高诱注:“下而污者为衍。”[134]管子·七臣七主》:“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黎翔凤引《孟子》“益烈山泽而焚之”为证,[135]是大衍即大山泽也。《小尔雅·广器》:“泽之广谓之衍。”胡世琦曰:“盖衍本不专是泽名,以有广义故泽之广者通名焉。《左传》地名有昌衍、瓜衍,《战国策》地名有卷衍、蒲衍,《水经注》有杜衍,《汉书》有鄜衍,皆泽名也。”[136](蹇)鄣距江陵一百四十一里,从江陵到杨口的章渠(亦即长利渠)长度为一百九十四里,而从台到平阳的里程累加为一百三十二里,则短(蹇)鄣当位于平阳靠南的位置,其地大概为古云梦泽所在,故有“短(蹇)”之名。

孱陵,传统看法定在今湖北公安西,[137]阴聚城属孱陵县而距江陵二十三里,那一定是在江陵南面的长江南岸。阳聚鄣与阴聚鄣为一组对应的地名,阳聚鄣距江陵十七里,地名前缀章渠而无其他县名,则阳聚鄣应属江陵。所谓“山南水北为阳”,阳聚鄣与阴聚鄣之阴阳应得名于长江,其中阳聚鄣位于长江北岸而阴聚鄣位于长江南岸,阳聚鄣属江陵而阴聚鄣属孱陵,由此可以推知,秦之江陵县与孱陵县应以大江为分界线。

辛德勇先生以为秦里程简册中这些以“鄣”命名的地名是在章渠或称长利渠南岸设置的军事防御设施。[138]其说甚是。按台之“台”与阴聚城之“城”亦应为军事防御设施。这些军事防御设施除保卫章渠而外,更主要的是为拱卫江陵而设。

2.井韩乡

井韩乡亦见周家台秦简《三十四年质日》,其地介于江陵与竟陵之间,为一日之行程。[139]据秦里程简册所记方位及里程推算,井韩乡应在今湖北潜江市浩口镇一带,具体地望待考。

3.竟陵

竟陵为战国秦汉时期著名城邑,流行说法定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汉水西岸。[140]但据秦里程简册所记,销县到容津八十四里,“容津东到都乡七十九里”,“都乡到竟陵七十六里”。据上文所考,容津为汉水边之津渡口,由此东行,又经过一百五十五里方到竟陵,则竟陵应在汉水东岸。按流行说法对竟陵的定位主要依据今本《水经注》卷二八《沔水》云:

沔水又东南,与阳口合。水上承江陵县赤湖。……又东北出城,西南注于龙陂。……又东北,路白湖水注之。……杨水又东,历天井北。……杨水又东北流,得东赤湖水口。……杨水又东,入华容县,有灵溪水。……杨水又东北,与柞溪水合。……杨水又北,迳竟陵县西。又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杨水也。巾水出县东百九十里,西迳巾城,城下置巾水戍。……巾水又西,迳竟陵县北,西注杨水,谓之巾口。水西有古竟陵大城,古郧国也。郧公辛所治,所谓郧乡矣。昔白起拔郢,东至竟陵,即此也。秦以为县,王莽之守平矣。……杨水又北,注于沔,谓之杨口,中夏口也。[141]

这段文字,主要记述古杨水(又称扬水、阳水)的源流: 始自江陵县西之赤湖,东北流经江陵城,又一路向东或东北流,最后北流注入沔水,入沔口即为“杨口(阳口)”,在今潜江泽口附近,已见前文所述。谭其骧先生说:“据《沔水注》‘杨水西有竟陵大城,古郧国也,郧公辛所治,所谓郧乡矣’,则郧乡即秦汉竟陵县之所在。”又说,竟陵“故址在东荆河(即郦《注》扬水)西岸、汉水西南岸(钟祥南一百五十里)”[142]。众所周知,《水经注》保存丰富的古地理资料,是研究唐以前古地理尤其是先秦秦汉时期古地名定位的宝库,但今本《水经注》在流传过程中屡经后来学者的整理,问题实多。石泉先生即以为上述文字存在错简。[143]对《水经注》本篇文字作详细校注复原的张修桂先生则说:“据郦氏‘纳巾吐柘’一语,可作如下判断: 第一,巾水是客观存在于竟陵县的水道,而且和扬水必定有交汇关系,这就是‘纳巾’的巾口。它不可能是别处的水道,误植于扬水《注》中。第二,无论是巾水的流向,或是长度,肯定都是错误的,但却都是属于郦《注》原文之误,没有迹象表明它是后人所为。因此,原文不可更改。”对于巾水,张先生则仅推测是从扬水的巾口分出,东流至云杜县注入云梦泽区的一条较长的水道,从而可以与谭其骧先生将竟陵故城定在汉水西岸的说法相印证。[144]不过,我们看《水经注》这段文字,其实并无特别难解之处,所谓“纳巾、吐柘”,是说杨水在入沔水之前接纳了来自沔水(汉水)以东(以北)的巾水,此水大约又自汉(沔)水的西岸(南岸)流出,巾水和柘水分别是汉(沔)水东(北)、西(南)的二条支流,《水经注》用“纳巾吐柘”表示二者的关系,还是颇为形象的。注文明确记载巾水发源于竟陵县东,然后一路向西流,最后注入扬水,不好改作“东流”。注文中的“水西有古竟陵大城”,这个水应该是指巾水。从《水经注》的描述看,古竟陵城应在今潜江泽口镇以北,沙洋镇以南的汉水东岸,或即天门与钟祥交界处。

4.郧乡

上举《水经注》以为郧乡与竟陵同在一地,显非秦里程简册之郧乡。郧乡又见《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并属江夏郡竟陵县,可见秦里程简册之郧乡亦属竟陵县。《左传》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杜预注:“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有郧城。”[145]汉晋云杜县治今湖北京山县,[146]则杜注所谓郧城应在今京山县东南,京山与天门交界的永兴、曹武、皂市一带。

5.安陆

在今湖北云梦县城关镇。安陆在秦里程简册中出现次数最多,达19 次,可见其亦为当时江汉地区重要的中心城邑。安陆除作为交通路线所经过的地点外,还是联结许多小的亭聚邑落的中心点,如:

安陆到害刑亭八十四里(9/206)

安陆到宜秋亭九十五里(14/231)(www.xing528.com)

安陆到阿亭卌八里(15/084)

安陆到涢漰亭六十里(16/208)

安陆到博望亭六十二里(17/066)

安陆到枞亭五十七里(18/083)

安陆到邻漰亭七十五里(58/062)

安陆到阆丘亭九十六里(59/063)

安陆到豰豰落卌五里(60/055)

安陆到吴阳亭八十一里(61/056)

安陆到三屋洛五十六里(62/067)

安陆到街亭九十八里(63/068)

安陆到当洛亭十八里(64/069)

安陆到义城九十里(65/036)

安陆到望凌亭十九里(66/071)

上举15 条有12 条地名后缀“亭”字,《韩非子·内储说上》:“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匈奴列传》:“呴犁湖单于立,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鄣列亭至庐朐。”张守节《正义》引顾胤云:“鄣,山中小城。亭,候望所居也。”[147]可知此类亭为军事设施,汉代西北地区尤为多见。上举里程小者十八里,多者九十八里,无过百里者,可知这些亭城一类的设施均位于安陆县境,或可起到拱卫安陆县城的作用。

6.武阳

《水经注·江水下》:“江之左岸,东会龙骧水口,水出山北蛮中。江之左有武口,水上通安陆之延头。”《资治通鉴》卷144 齐纪十“和帝中兴元年”条:“吴子阳等进军武口。”胡三省注:“武口,武湖水出江之口。水上通安陆之延头,今谓之沙武口。张舜民曰: 武口在阳罗洑西北十余里,距汴京才十八驿,二广、湖、湘皆由此而济。”[148]熊会贞引此加按语曰:“今曰‘沙口’,在黄陂县东南五十里,黄冈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即武湖入江处。”[149]秦里程简册所记之武阳上距安陆一百二十四里,下距夏汭一百一十三里,其地或当在此。

7.夏汭

为汉水(古亦称夏水)入江处,即今武汉市

8.沙义(羨)

秦里程简册明文记载由夏汭渡过长江三里即为沙义(羡),则沙羡当在今武汉市长江南岸之武昌区。沙羡又见龙岗秦牍和岳麓书院藏秦简,秦昭王七年丞相奂殳戈刻铭有“沙羡”[150]。《荀子·强国》:“今秦南乃有沙羡与俱,是乃江南也。”杨宽先生系此条纪事于秦昭王四十三年(前264 年)。[151]凡此皆可见沙羡为秦占领楚地后在江南设立的重要军事据点。

秦里程简册在记录完本段里程后有“凡六百九十里”一句,将上述各里程数相加得六百九十四里。秦里程简册所记大约是举其成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