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考,北京大学藏水陆里程简册主要记录了从长利渠口到杨口,又从杨口沿汉水到淯口,然后向北直到洛阳的交通路线,以及从江陵到沙羡和从销县到武乡城的交通路线,其间还穿插记录几个主要中心城邑的交通状况。从我们上文的复原结果看,简册重点表示的应该是江陵到淯口之间的交通路线,其中尤以江陵到杨口之间为重点。事实上,秦里程简册另有两处提到江陵到杨口的里程,兹将三条线路列表如下(见表5-2):
表5-2 江陵到杨口水道里程表
表5-2 中所列第1 条水道即秦里程简册重点描述的从长利渠口到杨口的那条水道的后半部分,不妨称之为“章渠水道”,第2 条不妨称为“夏水—溪水道”,第3 条或可称“夏水—汉汭水道”。从表5-2 中可知,第2 条水道的长度为章渠水道的2.6 倍强,第3 条水道更是第1 条水道的4.8 倍。简册详细记载章渠水道的邑聚渡口及里程,而略略提及另二条水道的里程,大约也是为了强调章渠水道的便捷吧。这一点,从江陵到淯口之间的距离亦可看出。按秦里程简册另记有江陵到淯口之间的里程,详见表5-3:
表5-3 江陵到淯口水道里程表
据辛德勇先生研究,第1 条走的是杨口,第2 条走滻口,第3 条走汉汭,并有详细复原,可以参看。[153]我们将秦里程简册详细记录的从江陵到淯口的各分段里程相加,可得九百五十四里,仍少于表中所列最短的第1 条水道里程。
交通路线的设计当然要讲求近便快捷,但秦里程简册所记似乎另有原因。据秦里程简册所记,从江陵到淯口可分二段,一段是江陵到杨口,另一段是杨口到淯口,后一段主要走汉水。据《鄂君启节》所记,至迟在战国中后期,楚人已经利用汉江水道进行航运经商,历史十分悠久。而且汉江水道基本上是固定的,不影响交通路线的里程。所以,上述几条不同交通路线里程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江陵到杨口之间的里程变化上,由于章渠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江陵与杨口(长江与汉水间)的水道交通。又从表5-3 所列简文看,其他路线多走“中”,而据前文所考,所谓“中”当指云梦泽中,不仅道路迂曲,而且多有风险。秦里程简册的作者突出交通路线的近便,实际上是要突出章渠水道的重要性。
这就涉及秦里程简册的年代问题。从秦里程简册的书写文字看,那是秦文字系统是不成问题的。秦里程简册主要表现的地域范围在南郡地区,秦设南郡在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 年),所以前278 年是简册形成的上限。秦里程简册所记交通路线最南边到达孱陵和沙羡以及暂无可考的玄阳城和武乡城,换言之,秦里程简册所记可能只及南郡而不及更南边的洞庭、苍梧二郡以及东边的衡山郡,按洞庭、苍梧二郡设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 年),这是简册形成年代的下限。
简册详细记录了江陵及安陆周边亭鄣城落等军事设施,应当是为了防御周边的外敌,从这一点看,秦里程简册所记内容当在秦占领南郡后不久,周边形势动荡不宁,因之而有修筑亭鄣以备不虞。秦里程简册的年代,当在秦占领楚都故地设置南郡不久。秦在攻占楚郢都设立南郡后不久,即将楚人原已开凿的“子胥渎”和云梦大泽之池重加疏浚,修通连接沮漳水与汉水的人工运河,从而大大便利江汉之间的水路联系。复又在此基础上,详细勘察各段里程,兼及南郡北上洛阳的漕运水道,并详细规定江汉地区不同的河流水道,在不同季节、空船和载货重船每天的航行里数,充分显示秦人重视工程技术和数字化管理的新趋向。
此外,秦里程简册中还隐伏着一条从孱陵到江陵又到襄县的南北向陆路交通路线,只不过这条交通路线是分开来描述的,据我们编连的简册,它们并非写于一处,彼此不能连成一线,可见这条交通路线并非作者表现的重点。从江陵出发北上的陆路交通路线亦见岳麓简《三十五年质日》,所记墓主人行程为:
三月癸丑(二十四日)治销→丁巳(二十八日)去,南归→戊午(二十九日)宿□□留。
→四月己未(一日)宿当阳→庚申(二日)宿销→辛酉(三日)宿箬乡→甲子(六日)宿邓→丙寅(八日)宿临沃邮→丁卯(九日)宿杏乡→戊辰(十日)宿丽→己巳(十一日)宿□邮→庚午(十二日)宿关→壬申(十四日)宿博望乡→癸酉(十五日)宿康口邮→甲戌(十六日)宿高平乡→乙亥(十七日)宿戏→丙子(十八日)宿咸阳。
→乙酉(二十七日)归,宿丽邑→丙戌(二十八日)宿戏→戊子(三十日)宿郑→五月辛卯(三日)宿商街邮→癸巳(五日)宿□□邮→甲午(六日)宿□乡→乙未(七日)宿白土乡→丙申(八日)宿析→丁酉(九日)宿析,治→壬寅(十四日)宿环望。[154]
秦里程简册所记,约可分为二段或二段半行程,始于三月二十四日“治销”,这大约与秦时县官“行春”有关。二十八日离开销县“南归”,归程的终点从下文看应是江陵,所以二十九日所宿地的缺文应是“江陵”(此为半段行程)。然后由江陵出发北上,经当阳、销县、箬乡,到邓县,这一段行程亦见秦里程简册:“当阳乡到江陵百廿三里”(42/072)、“销到当阳乡九十三里”(41/060)、“销北到彘乡五十六里”(43/085)、“彘乡到箬乡卌里”(44/089)、“箬乡到鄢八十里”(45/088)、“鄢到邓百卌里”(23/076)。当阳,秦里程简册称“乡”,“质日”简据文例当是县级政区所在地,可见当阳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 年)已升格为县。据秦里程简册,从江陵到当阳一百二十三里,当阳到销县九十三里,销县到箬乡九十六里,“质日”简均为一日行程;从箬乡到邓县二百二十里,“质日”简为二日行程。二者是相合的。秦里程简册又记从邓县到襄县的里程,而“质日”简则从邓县临沃邮,大概秦里程简册所记为北向里程,“质日”简则折向西北,经杏乡至丽,丽即秦汉南郦县,在今河南邓州新城县西北四十里[155]。下文的“关”当即武关,由此入武关进入关中咸阳。“质日”简记四月二十七日归程,出咸阳第一站“丽邑”,与入关中咸阳之“丽”并非一地,此丽邑当在骊山附近,此时或因修秦始皇陵墓聚而成邑,汉代的陵邑类似于此。后经戏(今陕西潼关东北戏水西岸)、郑(今陕西华县)、商街邮(今陕西丹凤县),以及白土乡、析(今河南西峡),而返回江陵。这段行程所走交通路线,即古代习称“武关道”或“南郡南阳道”,为连接江汉地区与关中平原的著名交通要道。[156]
秦里程简册所记东西向陆路交通路线,亦见秦“质日”简所记地方官员之行程中。周家台秦简《三十四年质日》记墓主人行程,如下:
正月丁亥(二十一日),史除不坐椽曹,从公宿长道→戊子(二十二日)宿迣赢邑北上渧→己丑(二十三日)宿迣离涌西→庚寅(二十四日)宿迣□□□北→辛卯(二十五日)宿迣罗涌西→壬辰(二十六日)宿迣离涌东→癸巳(二十七日)宿区邑→甲午(二十八日)宿竟陵→乙未(二十九日)宿寻平→十二月丙申(一日)宿竟陵→丁酉(二日)宿井韩乡→戊戌(三日)宿江陵。
(二月)丁未(十二日)起江陵→戊申(十三日)宿黄邮→己酉(十四日)宿竟陵→庚戌(十五日)宿都乡→辛亥(十六日)宿铁官(连续3 天治铁官)→甲寅(十九日)宿都乡→乙卯(二十日)宿竟陵(连续12 天治竟陵)→(三月)丁卯(三日)宿□上→戊辰(四日)宿路阴→己巳(五日)宿江陵。[157]
该“质日”简所记行程有二次,第一次从正月二十一日从江陵出发,十二月三日返回江陵(秦以十月为岁首),其间较多地涉及“迣”,据上文所述,迣或即章渠,所以此次出巡的目的大约是巡视章渠渠道吧。由于有公务在身,所以走得慢,从江陵到竟陵走了近10 天。返程时从竟陵经井韩乡到江陵,只用了两天,井韩乡见于秦里程简册,可知从竟陵到井韩乡为九十八里,从井韩乡到江陵一百零六里,正好为两天的行程,是江陵到竟陵的主要交通要道。
第二次出巡二月十二日从江陵出发,三月五日返回,重点是巡视铁官和竟陵。其中去程从江陵经黄邮至竟陵,返程从竟陵经囗上、路阴到江陵,[158]与秦里程简册所记并不相同。岳麓书院藏秦始皇《二十七年质日》简另记有从江陵出发到州陵的行程,如下:
四月癸卯(二十九日)起江陵→甲辰(三十日)宿阴娶(?)→五月乙巳(一日)宿户灶→丙午(二日)宿庐溪→己酉(五日)宿下隽→庚戌(六日)到州陵。
五月癸丑(九日)起归→甲寅(十日)宿武强→丙辰(十二日)宿□亭→丁巳(十三日)宿县内→戊午(十四日)波留→己未(十五日)宿□□→庚申(十五日)宿杨口。[159]
其中四月的行程所涉及的下隽约在今湖南岳阳附近,州陵在今湖北洪湖东北。这段行程大约是沿长江沿岸东南行。五月的返程则继续长江沿岸东行,又由长江入汉水,直达杨口。[160]
总之,从已刊布的秦“质日”简看,江汉地区内部的交通路线可能并不止一条,从江陵通往北方中原地区和关中平原的交通道路也很畅通。北京大学藏水陆里程简册详细记载交通路线每个节点的里程数,有的还精确到“步”,可知是当时实际测量的结果。秦在新占领地区测量里程,规划道路,构建交通网络,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帝国境内物资运输的畅通和行政命令的通达,居功至伟。
【注释】
[1]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文物》2012 年第6 期。
[2]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的性质和拟名问题》,《简帛》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第17~27 页;《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177~279 页。二文均收入氏著《石室剩言》,中华书局2014 年版,第66~214 页。该简册整理者命名为《道里书》,辛氏改称“水陆里程简册”,今从之。
[3]4 简照片已见辛文,以及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网站,http: / /www.zggds.pku.edu.cn/index.htm。2014 年2 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书迹先粹》第33~36 页亦刊布辛氏所公布的4 枚简牍照片和释文,有原大彩色和红外放大版,图像更加清晰。
[4]范祥雍:《山海经笺疏补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影印本,第198~199 页。
[5]《十三经注疏》(附阮元校勘记)下册,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2136 页。
[6]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965~1966 页。
[7]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2078~2081 页。
[8]张修桂:《〈水经·江水注〉枝江—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附:〈夏水注〉校注与复原(上篇)》,《历史地理》第23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6 页。
[9](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9《江[中]》,传经书屋藏版(无年代),第12~13 页。
[10](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2567 页。
[11](清)倪文蔚等修:《光绪荆州府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年排印本,第39 页。
[12]《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第23 册,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17407~17408页。
[13]俞昌烈《楚北水利堤防纪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卷1“图记总叙”(第34 页):“今窖口淤塞,水师营外洲阻遏,至筲箕洼始达于江。”
[14]湖北省江陵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江陵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1、668 页。
[15]杨守敬:《晦明轩稿》,收入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5 册,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159~1160 页。
[16]《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558 页。
[17]范祥雍:《山海经笺疏补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影印本,第198~199 页。
[18]参看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3 页;张修桂:《〈水经·江水注〉枝江—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上篇)》,《历史地理》第23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3、6 页;邹逸麟、张修桂主编:《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第九章“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的演变”(张修桂执笔),科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278~291 页。
[19](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9《江[中]》,传经书屋藏版(无年代),第12~13 页。
[20]秦一里为三百步,一步为六尺,一尺为23.1 厘米,故秦一里等于415.8米。参考陈梦家《亩制与里制》,《考古》1966 年第1 期;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8~11 页;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贰〕》,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年版,第66 页。
[21](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63 页。
[22]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凤凰出版社2008 年版,第144、1573 页。
[23]李家浩:《楚国官印考释(四篇)》,原刊《江汉考古》1984 年第2 期;收入《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第128~130页。
[24]陈松长编著:《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年版,第86~94 页;参看彭浩:《〈河堤简〉校读》,《考古》2005 年第11 期。
[25](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890 页。
[26](清)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周天游点校),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96 页。
[27]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主编:《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书释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第285 页。
[28]郑曙斌等编著:《湖南出土简牍选编》,岳麓书社2013 年版,第104、131页。
[29]《后汉书》志第二十八,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3625 页。
[30]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05 页。
[31]《十三经注疏》(附阮元校勘记)下册,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1848 页。
[32]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2083~2084 页。
[3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附录二,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第267、271 页;参看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283 页。文中所引释文皆从宽式,未作严格隶定。
[34]参看晏昌贵:《巫鬼与淫祀——楚简所见方术宗教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60~161 页。
[3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208~210 页;晏昌贵:《巫鬼与淫祀——楚简所见方术宗教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4~16 页。
[36]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9、30 页;参看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79~80 页。
[37]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06 页。
[38]湖北省江陵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江陵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7~88 页。
[39]《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3272 页。
[40](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153 页。
[41]参看(明)董说撰,缪文远订补:《七国考订补》卷4“楚宫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347~355 页;高介华、刘玉堂:《楚国的城市与建筑》,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249~263 页。
[42]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36~1737 页。
[43]张修桂:《〈水经·沔水注〉襄樊—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附:〈夏水注〉校注与复原(下篇)》,《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6 页。
[44]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31页;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80页。
[45]《十三经注疏》(附阮元校勘记)下册,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2069 页。
[46](清)胡培翚:《仪礼正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年版,第978~980 页。
[47]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编:《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 年版,第95 页;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 释文注释修订本》第三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185、187~188 页。
[48]郭涛:《周家台30 号秦墓竹简“秦始皇三十四年质日”释地》,《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44 页。
[49]王俊梅:《秦汉郡县属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年,第50 页。
[50]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36~1741 页。
[51]参看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 册,图幅29-30,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
[52]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39 页;张修桂:《〈水经·沔水注〉襄樊—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附:〈夏水注〉校注与复原(下篇)》,《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1 页。
[53]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版,第56~57 页。
[54]《光绪荆州府志》(第41 页)说:“江陵县东三十里有浩子口。”又说:“浩口,沔水径此入湖,当江(陵)、潜(江)之界。”可见浩口(浩子口)的位置可能有所变化。简册所记下造距江陵八十二里,郦道元时代的里的长度稍长于秦里。从今地图上看,江陵至浩口的直线距离为43 公里。也许下造在今浩口偏西一带。
[55]张修桂:《〈水经·沔水注〉襄樊—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附:〈夏水注〉校注与复原(下篇)》,《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5 页。
[56]参看罗传栋主编:《长江航运史(古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年版,第24~29 页。
[57]《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3100 页。
[58](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2891 页。
[59]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38~1739 页。
[60]张修桂:《〈水经·沔水注〉襄樊—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附:〈夏水注〉校注与复原(下篇)》,《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1~12页。
[61]《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1407 页。
[62]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00 页。
[63]《江汉运河通水通航: 湖北再添黄金水道》,《长江商报》,2014 年9 月27日,A02-04 版。
[64]参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工作队:《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 年版,第31 页;张修桂:《〈水经·沔水注〉襄樊—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附:〈夏水注〉校注与复原(上篇)》,《历史地理》第25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16 页。
[65]《鄂君启节》铭研究者众多,最新释文可参考何琳仪:《鄂君启舟节释地三则》,《古文字研究》第22 辑,中华书局2000 年版,第141~145 页。不作讨论的字直接用通假字写出,不作严格隶定。
[66]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原载《中华文史论丛》第2 辑(1962 年);收入氏著《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197 页。
[67]黄盛璋:《关于鄂君启节地理考证与交通路线的复原问题》,原载《中华文史论丛》第5 辑(1964 年);收入氏著《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272~273 页。
[68]姚汉源:《鄂君启节释文》(稿本),转引自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编写组:《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年版,第30 页。(www.xing528.com)
[69]熊传新、何光岳:《〈鄂君启节〉舟节中江湘地名新考》,《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 年第3 期。
[70]何琳仪:《鄂君启舟节释地三则》,《古文字研究》第22 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3 页。
[71]郑威:《楚国封君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年版,第64~67 页。
[72]湖北省天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天门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64 页。
[7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 年第1 期;张春龙等主编:《湖湘简牍书法选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年版,第99 页。
[74]周振鹤:《秦代汉初的销县——里耶秦简小识之一》,简帛研究网,2003年12 月1 日,http: / /www.jianbo.org/showarticle.asp? articleid=798。
[75]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版,第24、105~106 页。
[76]参看陈伟:《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名小考》,《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442~443 页。
[77]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21~222 页。
[78]王琢玺:《秦汉销县小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 年第3 期。
[79]此据《湖北及周边省区公路里程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 年版)所提供资料统计。
[80]陈伟:《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名小考》,《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443~444 页。
[81]据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利为质部来母,彘为质部定母,韵部相同,声母旁纽。
[82]湖北省钟祥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钟祥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1 页。
[83]《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361 页。
[84]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 年版,第71 页。
[85]张觉:《韩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648 页。
[86]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1501 页。
[87]参看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141 页。
[88]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壹〕上》,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68 页。
[89]参看石泉:《古邓国、邓县考》,原载《江汉论坛》1980 年第3 期;收入氏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105~126 页。
[9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22-23,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128 页。
[91]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31 页。
[92]张修桂:《〈水经·沔水注〉襄樊——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附:〈夏水注〉校注与复原(下篇)》,《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5页。
[93]鲁西奇、潘晟:《汉江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36~38 页。
[94]参看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 年版,第673 页。
[95]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29 页。
[96]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27 页。
[97]张修桂:《〈水经·沔水注〉襄樊——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附:〈夏水注〉校注与复原(下篇)》,《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1页。
[98]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22 页。
[99]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28 页。
[100]参看周振鹤:《〈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长水声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78~187 页;晏昌贵:《〈二年律令·秩律〉与汉初政区地理》,《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325~345 页。
[101]《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965 页;(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742 页。
[102]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纪南松柏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 年第4 期。
[103]石泉:《古鄢、维、涑水及宜城、中庐、邔县故址新探——兼论楚皇城遗址不是楚鄢都、汉宜城县》,《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277~280 页。
[104]参看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26 页杨守敬按语。
[105]参看(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2567 页;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1988 年版,第260~273 页;张修桂:《〈水经·沔水注〉襄樊——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附:〈夏水注〉校注与复原(下篇)》,《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9~21 页。
[106](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213 页。
[107]谭其骧:《与缪彦威论〈招魂〉庐江地望书》,《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393~394 页。
[108]《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3506 页。
[109]参看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18~1719 页。
[110]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20 页。
[111]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工作队:《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 年版,第141 页。
[112]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58 页。
[113]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898 页。
[114]参看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31 页。
[115]《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3476 页。
[116]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 年版,第2405 页。
[117]《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12,河南南阳府三,津梁“瓜里桥”条,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10384~10385 页。
[118]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版,第91~106 页。
[119]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61 页注[6]引韩巍说;方勇:《读岳麓秦简[壹]札记五则》,简帛网,2014 年7 月14 日,http: /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049。
[120]李都都:《岳麓秦简〈质日〉释地九则》,刘玉堂主编:《楚学论丛》第2 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76 页。
[12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7-8,图幅15-16,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
[122]参看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61 页。
[12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22-23,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
[124]马孟龙:《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释地五则》,杨振红、邬文玲主编:《简帛研究二〇一六·秋冬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194~195 页。
[125]关于鲁阳关水,参看徐少华:《〈水经注〉所载鲁阳关水及相关地理考述》,《历史地理》第25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29~37 页。
[126]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169~183 页;又见辛德勇:《北京大学藏水陆里程简册与战国以迄秦末的阳暨阳城问题》,原载《北京大学学报》2015 年第2 期,收入氏著《旧史舆地文编》,中西书局2015 年版,第107~121 页。
[127]马孟龙亦有类似的意见,论证更为详确,参看马孟龙:《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释地五则》,杨振红、邬文玲主编:《简帛研究二〇一六·秋冬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189~191 页。
[12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 册,图幅45-46,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22-23,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
[129]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19-20,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
[130]马孟龙:《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释地五则》,杨振红、邬文玲主编:《简帛研究二〇一六·秋冬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198 页。
[131]参看黄文杰:《氏民辨》,原载《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此据氏著《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 年版,第136~143 页;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172 页。
[132]马孟龙亦有相同的看法,参看马孟龙:《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释地五则》,杨振红、邬文玲主编:《简帛研究二〇一六·秋冬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195~197 页。
[133](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299 页。
[134]王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340 页。
[135]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 年版,第996 页。
[136]黄怀信:《小尔雅汇校集释》,三秦出版社2003 年版,第464 页。
[137]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22-23,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288 页。
[138]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201 页。
[139]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编:《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 年版,第93 页。
[14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11-12、22-23,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141页。
[141]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1736~1741 页。
[142]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谭其骧文库》38 号,引见张修桂《〈水经·沔水注〉襄樊——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附:〈夏水注〉校注与复原(下篇)》,《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4、15 页。
[143]石泉:《古竟陵城故址新探》,原载《江汉考古》1980 年第1 期;收入氏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127~157 页。按石先生将古竟陵城址定在今湖北钟祥县北约九十里之丰乐镇附近,揆诸秦里程简册,则似失之过北。
[144]张修桂:《〈水经·沔水注〉襄樊——武汉河段校注与复原——附:〈夏水注〉校注与复原(下篇)》,《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4~15 页。
[145]《十三经注疏》(附阮元校勘记)下册,中华书局1980 年版,第1755 页。
[146]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 册,图幅22-23,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3 册,图幅53-54,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版。
[147]《史记》,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2916 页。
[148]《资治通鉴》(点校本),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4490 页。
[149]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4 册《水经注疏[下]》,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2113 页。
[150]王辉、王伟:《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三秦出版社2014 年版,第49 页。
[151]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956 页。
[152]郑曙斌等编著:《湖南出土简牍选编》,岳麓书社2013 年版,第140 页。
[153]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 辑,中西书局2013 年版,第92~110 页。
[154]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9~24 页。关于“质日”简涉及交通地理的考释,参看郭涛:《岳麓书院藏秦“质日”简交通地理考》,《历史地理》第30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239~248 页。
[155]陈伟:《岳麓秦简〈三十五年质日〉地名小考》,《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444~445 页。
[156]参看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25~26 页。
[157]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编:《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 年版,第93~98 页。
[158]有关地理考释参看郭涛:《周家台30 号秦墓竹简“秦始皇三十四年质日”释地》,《历史地理》第26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42~248 页。
[159]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9 页。
[160]参看郭涛:《岳麓书院藏秦“质日”简交通地理考》,《历史地理》第30 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239~248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