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灭楚,蓄谋已久。与蚕食三晋不同,秦之攻灭楚国,乃经过三大关键战役: 丹阳之战(丹淅之战)、鄢郢之战、蕲南之战。《葉书》记后二次战役,兹先略述丹阳之战及其相关背景。
从地图上看,秦对楚的接触面或作战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楚国的西北方向或秦国的东南方向,有两条线路,一路出武关攻击楚的丹淅流域,一路出汉中沿汉水攻击楚的襄邓地区;另一方向在楚国的西部或秦之西南部巴蜀地区,秦可沿长江攻击楚国核心郢都地区。《战国策·楚策一》“张仪为秦破纵连横”章:“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不费汗马之劳,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楚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亦见《张仪列传》)《燕策二》“秦召燕王”章:“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此外尚有两条副线: 一在楚国北方,楚国以方城为防线进行防御。方城外的压力主要来自三晋(韩、魏)。二在长江以南,秦楚双方是否有争夺,其进程尚不明朗。
兹先述西部边界的变化。
(1)汉中之占领。
前475 年,蜀人来赂。
前441 年,南郑反。
前387 年,《六国年表》:“蜀取我南郑。”《秦本纪》作:“伐蜀,取南郑。”
《六国年表》《秦本纪》所论孰是孰非,《资治通鉴》作“秦伐蜀,取南郑”,从《秦本纪》。吕祖谦《大事记》同。《史记会注考证》、蒙文通先生则以为《秦本纪》误,《六国年表》对。[42]黄式三《周季编略》作“蜀取秦南郑,秦伐蜀复取南郑”[43],作调停之说。杨宽先生也说:“是时南郑既非蜀土,亦非秦地。盖蜀取南郑,秦又伐蜀而取南郑耳。”[44]
史载秦对南郑一带的经营至此暂告一段落。南郑在今陕西汉中市,是汉中地区之中心城邑。秦取南郑,在汉中占据桥头堡,南可下巴蜀,东可沿汉水直迫楚上庸地区,意义重大。
(2)巴蜀之经营。
前377 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扞关以距之。(www.xing528.com)
通常认为捍关(扞关)在今四川奉节县。此时蜀国势力强盛,或有攻楚之举。楚在西部的边界大约以长江三峡为界。
前361 年,秦孝公即位,《秦本纪》称“楚、魏与秦接界”,其中“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巴黔中”亦有写作“巫黔中”者。从为文的次序看,汉中是指今湖北省西北部的郧县、十堰一带。自此往南,经今湖北省西北部、长江三峡地区(巫、巴),至于湖南省西北部山地(黔中)。
前316 年,司马错伐蜀,灭之。设蜀郡,但仍以蜀为属国,封蜀公子为蜀侯,实行郡、国并行的方略。此后,蜀地屡有反叛,至前285 年诛蜀侯绾,“但置蜀守”,废除封国,实行单一的郡县制。秦在灭蜀的同时,似即灭巴设巴郡。稍后于前312 年,以南郑为中心,设汉中郡。并见前文第一章所述。
秦占领汉中,攻灭巴蜀,意义重大。《战国策·秦策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章称:“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华阳国志·蜀志》则说:“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即其真实写照。
(3)丹淅之失守。
前351 年,秦人城商塞。
前340 年,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商君封地当在今陕西商县东南八十五里之商洛镇。
前312 年,秦、楚大战于丹阳。秦军一路由甘茂率领,由南郑攻楚汉中;一路由魏章率领,由蓝田出武关,攻楚丹淅。并由樗里疾率一路在三川配合韩军策应,终于大败楚军于丹阳,“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楚世家》)。这是秦、楚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以秦胜楚败,秦占领楚汉中而告终。此后秦曾归还楚汉中,至前280 年重新占有楚汉中,遂将秦楚汉中合为一郡,此即《汉志》所见之汉中郡地。
(4)方城之突破。
史书记载秦、楚丹阳大战颇富戏剧性,张仪之巧诈,怀王之愚蠢,尽显无遗。在丹淅败后,“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于邓。楚闻,乃引兵归”(《楚世家》)。邓在今湖北襄阳北,已深入楚方城之内,可见楚北边方城防线亦遭突破。
前301 年,齐、魏、韩三国共攻楚方城,杀楚将唐昧,韩、魏攻取楚宛、叶以北地。楚北部方城防线已名存实亡,楚方城外几被蚕食殆尽。此年及后二年,秦攻占楚新城郡。秦已对楚形成三面攻击之势,于是有鄢郢之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