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书》有关河东地区的纪事如下:
(昭王)二年(前305 年),攻皮氏。
四年(前303 年),攻封陵。
五年(前302 年),归蒲反。
十五年(前292 年),攻魏。
十八年(前289 年),攻蒲反。廿年(前287 年),攻安邑。
上列各条所涉及战地,皮氏在今河津县,封陵在芮城西南,蒲反(古书或作蒲阪、蒲坂)在永济县西,安邑在夏县西北。魏,整理者以为指魏国。但据《葉书》文例,此处不当为国名。《汉书·地理志》魏郡有魏县,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魏武侯别都。”韩连琪先生以为《葉书》所记当指此魏,[12]其地当在今河北大名西南。杨宽先生以为此地悬远,非此时秦之势力所能及。《葉书》所记之“魏”乃西周时分封魏国所在,地在封陵之东。[13]从《葉书》所记征战进程看,杨说得之。
皮氏、蒲反、封陵、魏,此四地由北向南排开,位处黄河东岸,为防守黄河之重要军事据点。其中蒲反有关隘,封陵即后世著名之风陵渡。秦欲占领魏河东,必先占领此一系列军事要地;同理,魏欲防守河东,黄河亦为天然屏障。秦屡次争夺黄河沿边据点,原因在此。《商君列传》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 魏居岭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即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此文虽小有疑问(如此时魏已迁都),然分析河东形势则甚确。事实上,在《葉书》所记战事之前,秦已屡次进犯河东,其要者有: 前352 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前329 年,渡河,取汾阴、皮氏。前307 年,樗里疾攻皮氏。前306 年,击皮氏。秦对魏河东之攻伐,皮氏、蒲反、封陵都曾屡攻占屡归还,多有反复,唯独汾阴自攻取后未见归还。我曾据《秩律》所载诸县排列规律,以为汾阴当属内史而不属河东郡。[14]今据秦攻取魏河东之战例,或可证明秦人攻取汾阴作为进攻河东之桥头堡,因攻占时间早,地位特殊,自经攻取,即未归还,因之属内史而不归河东。此亦秦政区“犬牙相制”之一例。
安邑乃魏之旧都,为河东重镇,亦河东地区之中心关钥。《葉书》记秦在河东地区之争夺战,以“攻安邑”为结,实在恰当不过。秦占领河东地区后,设有河东郡。另据董珊先生所考,秦河东郡的形成经历了六个阶段:(www.xing528.com)
(1)《秦本纪》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2)《秦本纪》昭王十四年,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
(3)《秦本纪》昭王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
(4)《秦本纪》昭王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魏入三县请和。三县即安邑、绛、温。
(5)《范雎蔡泽列传》四十三年秦攻韩汾、陉,拔之,因城河〈汾〉上广武。
(6)昭王五十年秦围邯郸,魏欲乘机夺取河东,十二月益发卒城汾城旁。汾城即临汾。此后或稍后不久,秦完全掌握河东之地,此后未再丧失。[15]
我们曾考定秦河东郡始设于昭王十七年(见第一章),此后虽曾历经反复,但秦始终未退出河东地区,至昭王五十年,终于稳固河东郡。马非百先生曾据《通志·氏族略》:“秦有敬丕,子教,为平阳太守。”以为平阳曾为河东郡治,此当指河东郡而言。[16]其说或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