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攻三晋战与秦郡形成——《秦简牍地理研究》揭示的成果

秦攻三晋战与秦郡形成——《秦简牍地理研究》揭示的成果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秦国内乱,三晋强盛,陆续夺去“西河之外”地。这是战国之世秦首次大胜三晋联军。由此戈铭可以确证魏纳西河郡后,其大部确属中央内史,秦并未设置河西郡。秦自设上郡后,成为秦东向进攻三晋之重要军工基地和桥头堡,秦与三晋的争夺重心遂转向河东地区。战国之世,当以宜阳为秦与三晋争夺之中心,战事频繁: 前335年,秦拔韩宜阳。这一地区又称“河外”,秦曾设河外郡,并见本书上章所考。

秦攻三晋战与秦郡形成——《秦简牍地理研究》揭示的成果

秦对三晋的战争早已进行,《葉书》始自昭王元年,兹先述此前战争之概貌。《苏秦列传》记苏代之言:“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也。”[5]文中涉及三晋故地,有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等区域名,以下分述之。

西河之外。黄河自今内蒙古托克托以下南流至陕西华阴县东北(潼关在其东北、华山在其南)折向东流,这一段黄河基本上是北南流向,是东周时期秦与晋(魏)的界河,从三晋(魏国)立场来看,这就是“西河”。所谓“西河之外”,应该是指西河以西今陕西境内。《秦本纪》载孝公初即位,发布文告说:“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虽有夸饰成分,但确是事实。后来秦国内乱,三晋强盛,陆续夺去“西河之外”地。文告接着说:“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这也是事实。魏国夺取河西地后,曾设西河、上郡,修长城加强防守,秦则退守洛水以西。等到秦献公即位,秦已有反击之势,《秦本纪》称:“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此后即对三晋展开长期战争: 前364 年,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山西运城西南),斩首6 万,王赐以黼黻之服。这是战国之世秦首次大胜三晋联军。前363 年、前362 年,秦连续南攻魏少梁(陕西韩城南、黄河西),取得重大胜利。前361 年,秦孝公即位,招揽天下奇士,商鞅入秦变法,秦与魏的攻守之势,也随之改观。前330 年,秦在雕阴(陕西甘泉南)击败魏西线主将龙贾,斩首4.5 万。魏被迫纳河西地于秦。前此,“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6]。魏所纳西河郡,全祖望以为其地一部分入于内史,一部分则入上郡。[7]其说当是。秦兵器“十七年启状戈”铭文为:“十七年丞相启、状造,郃阳嘉、丞兼、库脽、工邪。”(《集成》11379)郃阳(今陕西合阳西北)原为魏西河郡地,“郃阳嘉、丞兼”分别指郃阳县令嘉和郃阳县丞兼,其上属为丞相。由此戈铭可以确证魏纳西河郡后,其大部确属中央内史,秦并未设置河西郡。前328 年,魏纳上郡,秦继承之,亦于同年设置上郡(参看本书第一章)。秦自设上郡后,成为秦东向进攻三晋之重要军工基地和桥头堡,秦与三晋的争夺重心遂转向河东地区。

上雒之地。《战国策·秦策四》“楚魏战于陉山”章:“魏许秦以上洛。”上洛即上雒。关于上雒之地,或以为属弘农商州[8]或以为即上郡[9]。前说当是。“上雒之地”是指黄河以南,潼关、华山以西,雒(洛)水上游地区。这一地区多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战国初年,此地有所谓阴戎、九州之戎、陆浑之戎,实为戎蛮之地。秦、魏曾驱逐之,见于《后汉书·西羌传》。然此地战略地位不容小觑: 向东,沿黄河南岸谷地可进至函谷关、崤塞。稍南,则可利用洛水河谷进达天下之中的洛阳。此地之南,则有丹、淅二水所形成的河谷,为入楚之要路。然文献所载,较少有关此一地区的争夺及疆界变动情况,前351 年,秦城商塞(当在今陕西丹凤)。前340 年,秦封卫鞅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是秦已控制“上雒之地”南边要塞。前332 年,魏纳阴晋,秦更名宁秦,地在今陕西华阴东、封陵西南之黄河南岸。此乃控制“上雒之地”北边要地。“上雒之地”在秦及汉初或属内史。武帝分置弘农郡,此地为其西部。(www.xing528.com)

三川(河外)。黄河以南,河、伊、洛水流域,秦三川郡、汉河南郡。战国之世,当以宜阳为秦与三晋争夺之中心,战事频繁: 前335年,秦拔韩宜阳。前330 年,樗里疾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地,地入秦。按曲沃在今三门峡市西、黄河南岸,与函谷关相距不甚远。前329年,围焦,降之。前327 年,归魏焦、曲沃。前324 年,取陕。出其人与魏。前322 年,取曲沃。前314 年,攻魏焦,降之。拔曲沃,归其人(焦、曲沃,前此曾归还)。前313 年,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前314年,大败韩于岸门(今河南长葛、许昌间)。前308 年,秦攻宜阳。甘茂说:“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10]前307 年,秦拔宜阳,斩首6 万,涉河,城武遂。前306 年,秦归还武遂。《甘茂列传》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资治通鉴》亦载此事,胡三省注曰:“既取而复归之。秦之于魏,若玩弄婴儿于掌股之上耳。”[11]此说只道出现象,未明实质。《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称秦“东有肴、函之固”,崤山(又称崤塞)、函谷关确为秦在东方两处重要军事要塞,由此出发,东南可控三川,进逼两周及韩、魏;向北渡河,东进则围河内南阳,西进则可附扼河东。但此二要塞南为崎岖之“上雒之地”,少有人烟,补给困难。黄河以北之河东地区,秦、魏屡有争战,即便秦略占优势,也难保稳固。函谷、崤塞仅靠黄河一线支撑,自足有余,扩张则甚难。这是秦对函谷、崤塞周边之曲沃、焦、陕等城邑屡占屡弃之根本原因。这一地区又称“河外”,秦曾设河外郡,并见本书上章所考。

晋国(河东)。战国文献中的“晋国”多指魏国,亦可指安邑。苏代所说的“晋国”,与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对称并举,当指区域名。这个区域,我以为就是指黄河(西河)以东、太行山以西的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地区,这是晋国的核心地区,也是以安邑为中心的魏国故地,战国之世亦称“河东”。河东为秦与三晋争夺的重中之重。《葉书》即以此地区的战事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