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看,造成科学课堂教学低效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教师课前准备的随意性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与否,将直接导致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成功与否。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了材料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由于多数科学课教师均为科学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缺乏,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时间和精力不够支配,就造成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可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
(二)课中探究活动的无序性
探究的本质是思维,目前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活动,追求“量”忽视“质”,缺乏对活动内容“少而精”的提炼,一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给予学生操作活动,没有深入开展探究,教师也不知该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而过多停留于表面上的热闹。在小组探究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场面热热闹闹,学生热火朝天,似乎人人都在主动参与,透过这种热闹的场面,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肤浅与浮躁,探究活动停在浅表层上。科学探究需要动手实验,但更需要冷静的思考与求索,没有了思考也就没有了研究。在调查中,有56%学生喜欢“活动内容多,只注重简单研究的科学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www.xing528.com)
(三)小组合作探究的低效性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很多科学教师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总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仔细一看,合作探究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下去,这个“合作的小组”就会给那些企图回避学习或喜欢瞎起哄的后进生当作“避难所”。如果有实验操作的内容,还会出现你争我夺的现象,谁都想争到一个器材动动手,有时互相指责,真有点乱作一团的样子。到汇报时,常常听到是:“我觉得……”而不是:“我们觉得……”最后,许多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最终演变成了个人的表现或是竞争的课堂。
(四)课外拓展活动的无效性
科学探究活动光靠课堂40分钟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经常会在课外加以拓展,让学生继续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可是,究竟有多少学生真的去探究了?又有多少学生的探究成果有所反馈?缺乏教师指导与督促,没有反馈结果的课后探究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并不会取得多少实质性的效果。在调查中,只有32%的学生会在课外继续开展相应的科学观察与研究,折射出课外拓展活动的低效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