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加强鼓励性评价

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加强鼓励性评价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上许多教师都会精心准备各种奖品以奖励表现好的学生。物质奖励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并不是唯一的手段。行为评价带给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但它却能带来更真实的情感体验,其影响是长久的。在案例二中,教师主要采用了鼓励性语言评价。因此,鼓励要比表扬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需求。所以,在课堂评价中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这里的“多”,既指对每一个学生鼓励的次数,又指被鼓励的应是每一个孩子。

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加强鼓励性评价

成功就是自己的言行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即受到肯定。肯定的人越多、受肯定程度越高,成功者内心的成功感受也就越强烈。每个学生都有对成功的渴望和需求。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通常采用物质奖励(各种小奖品)和行为评价(语言、动作、眼神等)对学生参与课堂行为给予肯定,帮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物质奖励给学生的影响是显性的。课堂上许多教师都会精心准备各种奖品以奖励表现好的学生。一教师奖励了第一位表现符合教师期望的学生,接下来必定是全班学生都会模仿第一个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踊跃表现。随着奖品档次的升级,学生们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极为热烈。表面上看,学生个个积极参与,兴高采烈,但试问:学生为何而动呢?是被教师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热情?还是被奖品而利诱?学生是自主发展还是按照教师期望发展?物质奖励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需要思考:学生参与发言和发言后的真正情感需求是什么?怎样的评价方式对他们帮助更大?能否通过评价给予学生启发或思考?

案例二:教师B教授的话题是My body,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在操练巩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外貌特征进行描述,以下是教师与几名学生对话实录:

T:Look at me.I have two big eyes,one small nose,and one small mouth.What about you?

S1:I have two small eyes.

T:(教师弯腰看着学生的眼睛)Open your eyes.I think they are not very small.They are beautiful.

S2:I have one small face.

T:(教师使该生面向全班)Show us a smile.(问全班)Do you like his small face?

Ss:(学生笑)Yes.(www.xing528.com)

S3:I have small hands.

T:Show me your hands.(学生伸出双手,教师把学生的手与自己的手相比较)Yes,your hands are very small.But,how many hands do you have?

S3:Two.

T:I have two(加重口气)big hands.What about you?

S3:I have two small hands.

T:You are a smart girl.……

行为评价带给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但它却能带来更真实的情感体验,其影响是长久的。在案例二中,教师主要采用了鼓励性语言评价。鼓励是教师(鼓励者)站在学生(被鼓励者)的角度,从促进其自身的进步出发,对学生的言行做出肯定性的评价,以促其继续进步。受鼓励的学生,无论水平、能力如何,他们得到的是被肯定后的成功的喜悦,是继续学习的信心,是前进的动力。因此,鼓励要比表扬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需求。对学生进行鼓励要找准切入点。在案例二中,教师通过语言评价对学生语言表达的正确与否和情感两方面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学生A(S1)和学生B(S2)的语言表达正确,教师并没有用OK!Good!Wonderful!等进行简单的表扬,而是通过师生对话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回答的肯定。师生间也实现了情感互动:教师使学生A知道自己有一双虽然小,但是很美丽的眼睛;使学生B知道了自己的微笑可以得到大家的喜爱。在对学生B的评价中,教师还引导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虽然学生们在语言上只是说了一个Yes,但是通过学生们的微笑,学生B的表现得到的是全班同学的认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鼓励。在与学生C(S3)的对话中,教师首先通过比较手的大小,肯定了学生词汇搭配的正确性。对其出现的语法错误,教师采用了“提问”的启发性语言(How many hands do you have?)和示范性语言(I have two big hands.)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在此案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在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和如何与人交往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在课堂评价中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这里的“多”,既指对每一个学生鼓励的次数,又指被鼓励的应是每一个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