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过程:智美望实的师生活动

教学过程:智美望实的师生活动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现有的推拉窗户,教师作推拉平移运动。(生动手操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教师再次做窗户推拉实验让学生观察。学生活动:活动1请你根据自己的经验,画出一组平行线。生4的做法,就是应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根据学生实际展示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并展示课件。)生1:根据“活动2”中张明同学的画法,展示。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进行实验操作,小组讨论,体验活动中的各种感受。

教学过程:智美望实的师生活动

通过STEM的工程设计过程:

第一步Define the problem questions定义问题。

用现有的推拉窗户,教师作推拉平移运动。师:这扇窗户在作什么运动?生:平移运动。

师:自己用两本书做推拉平移运动。生:(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教师重复演示一遍移动过程,并标竖框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

师:平移前后的两条边框所在的直线,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的。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线,那你能创造出一组平行线吗?

(生动手操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随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生2:我借助方格线上画出了一组平行线。

生3:我沿着直尺的两边刻度画出两条直线,也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生4:我用长方形纸先对折,然后按相同的方向再对折,打开后两条折痕,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的……

生5:我先用尺子画一条直线,然后将尺子移下来,再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因为移动的距离较短,所以看上去很像平行线。)……

大家对第5种画法,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这种画法比较简便。(有部分学生随声附和。)

师:既然大家认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那么就请你们一起用这种方法试一试。(画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画好以后又擦了,有的同学反复擦画了几次也未画好。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同学面露疑色。)

生1:这种画法虽然比较简便,但是不能保证每次画出的一定是平行线。

生2:我刚才动手试了试,如果在尺子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偏斜,移动后画出的直线和先画的直线就不平行了。

师:对于这种画法,大家发现能否保证直尺在移动的过程中不发生偏斜是个关键,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呢?

教师再次做窗户推拉实验让学生观察。

师:是什么保证了这扇窗户能够作平移运动?

让学生再次用二本书在桌子推拉一次,在空中推拉一次,体会有什么不同(经过短暂的观察与思考后,有个别学生似有所悟。)

生:窗户上有一个轨道,用力推拉,窗户就沿着这个轨道作平移运动。(听后,许多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表示赞同。)

从而提问:怎么能画出平行线呢?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呢?

通过STEM的工程设计过程:

第二步Brainstorm and Plan头脑风暴—探索尝试。

师:我们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现在,请开始头脑风暴出画平行线的方法或可能的理论。

生活动:

活动1请你根据自己的经验,画出一组平行线。

学生展示画法:

生1:借助本上的格线上画出了一组平行线。

生2:沿着直尺的两边画出两条直线,也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生3:先用尺子画一条直线,然后将尺子移下来,再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大多数同学可能用这种方法。)

生4:用直尺和三角板规范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讨论问题的继续深入。

通过STEM的工程设计过程:

第三步Build建造—实践画图。

活动2比较画法:师:你觉得这种画法怎么样?(根据刚才学生的展示,小组交流,谈谈看法,各推出一人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

生1:我觉得用格子或尺子画平行线挺好的,既快又好。

生2:用本上的格子或者直尺的两条边画出来的平行线,只能画的和格子或尺子一样宽,如果想再宽一些这种方法就不行了。

生3:先画一条直线,然后将尺子移下来,再画一条直线,移动是尺子容易晃,宽度不一样。

生4:借助于直尺和三角板,直尺不动,移动三角板,但同位角不变,两直线平行,这种方法最好。

师:我们可以归纳这种方法为四步:一落、二靠、三推、四画。

(如果学生出现正确的画法,教师可以直接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学生没有出现,教师继续引导出规范画法,强调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师:数学是一门最讲理的课程,每一个科学的结论都是有根有据的。生4的做法,就是应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在演示、交流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挥小组互助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通过STEM的工程设计过程:

第四步Test测试—应用质疑,校正体验。

生:小组选出代表板书本小组的证明过程。(www.xing528.com)

生: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检查,验证对错。

师:老师勾画对错,做标记,并进一步补充说明。

通过STEM的工程设计过程:

第五步Improve改进—进一步探索。

阅读课本32页,你能用新的方法做出平行线吗?生展示画法:

活动3(学生自己先阅读,动手画,小组交流,达成共识、全班展示。根据学生实际展示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并展示课件。)

生1:根据“活动2”中张明同学的画法,展示。

生2:我们组没用作图工具,通过折纸也能得到平行线。

(展示折纸过程。对于没看清楚的同学,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并简单说理)。

生3:用到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4:用到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5:用到了“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其实,折的过程,折线与直线a的关系垂直,过点P的直线与折线也垂直,构成直角。即“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进行实验操作,小组讨论,体验活动中的各种感受。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使学生在“玩”中接受数学,运用数学。

活动4师: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况下,画或折一组同位角的平分线,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况下,画或折一组内错角的平分线呢?

(把任务分组进行,分开画、折,再说结果。)

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

通过STEM的工程设计过程:

第六步Share Solution分享结论—交流小结。

画垂线的方法:两重合,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点重合。然后过已知点沿着直角边画一条垂线。

画平行线的方法:两重合,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点重合。然后过已知点沿着直角边画一条垂线。(前两步和画垂线的方法相同),第三步要求用直尺和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重合对齐,接着移动三角板到已知点的位置,沿着已知点所在的直角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课堂练习设计如下:

1.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3.在2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4.利用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去画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5.把直线外一点和已知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许多条线段,然后用尺子量一量所画线段的长度

通过5题让学生总结得出:垂直线段最短,垂直线段的长度也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6.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出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6题学生发现: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出无数条垂直线段,这些垂线同时是这两条平行线垂线,也可以说这些垂线段的长度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这些垂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组织学生在纸上分别画一画,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画法。

展示学生的画图,评选优秀画图。

畅谈收获: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补充。

通过STEM的工程设计过程:

第六步Review Questions回顾思考—课后反思本节课,我掌握两点:一是让学生尝试,在尝试中发现学生操作中的缺点,及时纠正;二是让学生用心观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到的知识才深刻。

整个过程是让学生先认识到自己画平行线的方法是正确的,但如果加上尺子或三角板来画会更标准,再重新介绍这种方法,这节课特别令人兴奋的是那个所谓的“差生”居然第一个想到了固定方法,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学生,只要你留意,只要你鼓励,他们随时都能发出令人侧目的光芒。

利用STEM的工程设计步骤,怎样才能任意画一组平行线,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画法,而是在STEM探索与交流中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在交流与探索中体会平行线的意义、掌握画平行线应注意的问题等,从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不足之处:在本节课对于平行线的理解,学生只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而不相交的实质是“两条直线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学生并没有直观感受。上述教学片段中,教者应让学生运用初步建立的平行线的概念,“再创造”出平行线,量一下一组平行线间多处的距离。加深平行线的概念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STEM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四种素养:

第一、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和过程(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有关决策,主要包括三大领域:生命与卫生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技术科学。

第二、技术素养(Technological literacy)。是指使用、管理、理解与评价技术的能力。学生应当知道如何使用技术,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具备分析新技术如何影响自己、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能力。技术是对自然环境的革新与改造,以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

第三、工程素养(Engineering literacy)。是指对技术的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工程课程是基于项目,整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使得难以理解的概念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工程设计是把科学与数学原理系统地、创造性地用于实践的结果。

第四、数学素养(Mathematical literacy)。指学生在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时进行分析、推断和有效交流思想的能力。

STEM教育的核心特征:

STEM教育中四门学科的教学必须紧密相连,以整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融合的STEM教育具备新的核心特征: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等。

数学教育是STEM教育的基础,技术深入,工程论证,科学建模,都需要数学作为基础。目前,数学教育遇到的挑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计算机,数学教育与程序教育的融合,将是一个重要的STEM教育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