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读思结合,就要以精读训练为主。首先要解决正确选择和运用阅读材料的问题。我以课内阅读教学为轴心,泛选课外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圈点式阅读模式
刚上初中的孩子,其语言素材积累较薄弱,阅读素材更是接触少之又少,很多人对阅读题型缺乏初步感知,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量,熟悉初中阅读练习,培养学生用心读书审清问题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在开学之初,每人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练习,版本不限定,书后答案一定要保留,每天坚持做一篇,先从记叙文开始,要求学生必须进行文章、题干的分别圈点:对文章圈点,以圈点每段核心句,重点词,抒情,议论句为重点,尤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候,关注文章中以及文末的抒情议论句,优化其中重点信息并联系生活融入自我的领悟;圈点题干则是圈点出问题的“已知”和“求证”,并将求证语句带入文章相应段落,再次关注其前后语句和词汇,确定其是整体题还是局部题,如此学生的读文与思考得到有针对性的统一。而对于所写答案,则必须要与正确问题查对,不全面的地方要补充,并思考笔者作答的角度,以求下次遇到类似题型知道如何应答。可能有人要说这只是为了一时之需,这种训练更适合应试,但是在学生对阅读没有方向之初,相应的应试却是必须的。
当学生对圈点式阅读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注重平日的摘抄,随笔的配合,学生语言积累小有提升,阅读追求也可以相应提升。
(二)评析式阅读模式
当学生进入初一年级,对阅读教学已有一定认识,对文章结构也有初步感知,我将圈点式教学升级为评析教学,如果说圈点教学重于平日自我的读思训练,那么评析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每周我将给学生印两篇不带任何阅读题的文章,要求他们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评析。从整体阅读的角度着眼,阅读文章必须按“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进行。因此,我要求学生一篇文章必须读三遍,并一边读一边思考,本句没有读懂一定要联系前句结合后句再读一读,思考每句含义和句句关联,落实到段落中就是段段关系。具体而言:第一遍,写出生字、新词,辨析容易混淆的常用词及准确流利地朗读文章;第二遍,大体写出文章的基本内容、思想感情和思路;第三遍,根据文章内容写自己的看法,即读后感。并且根据文体的不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侧重点是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记叙文可从记叙六要素等入手分析思想内容;写法上看如何叙事,怎样组织材料,包括人称、顺序、线索、详略等。研读小说可着眼于三要素,看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发展和典型环境描写。分析说明文,重点研究说明对象、抓住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五大版块。学习议论文,内容上找出论点、论据,写法上看如何论证即可。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例如,如何把握文章的关键句子,如何根据语境理解语句的含义等。刚提出要求时,他们做起来比较困难,有点无从下笔。第一次阅读,收上来看,大多数学生没有动笔,少数几个只是对文章中的生字词进行了注音和解词,好一点的画了一些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阅读和批注。我要求他们必须跟着一起动笔,这样,分析完以后,他们的阅读文章上都有了批注的痕迹。而且,对一些根本就不会读文章的学生,我尽量单独辅导。这样,第二次再收上来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一些有较好阅读能力的孩子批注得非常详细。我立即表扬,并把他们的阅读文章贴在墙报上,让其他的学生借鉴。(www.xing528.com)
这样以后,我们索性用文章中的自读篇目进行训练,让学生课前在作业本中对文章内容、写法、主题进行评析,而对于学生的评析,我收上来以后,认真阅读。有一些内容,我有时没有注意到而学生批注到了,我都会认真记下来。在课堂的分析中,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有些好的语段,我们还当场进行背诵。没有记忆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青少年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代,应充分利用学生生理优势,让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多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多积累一些终生受用的文化知识。
(三)讨论式阅读模式
阅读教学从“具体”到“概括”,就是要通过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的了解,尔后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而从“概括”到“具体”,则是经过一定的判断和推理,具体回答课文的有关问题,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上看,这是由课文的语言开始,经过思考,达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的目的。在这里,思考是关键。因为,只有经过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从掌握书本知识进而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事理的目的。这一过程,也可用“读”——阅读课文,“思”——对课文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说”——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来加以表示。其中比较、分析是最重要的一环,是联系“读”与“说”的重要桥梁。因为,不加思考分析地“说”,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不能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达不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进行评析式阅读。上课前,我都先留出半堂课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评析,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例如,在讲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学生们对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发生了争执。学生们分成三派,一派认为是菲利浦夫妇,他们认为作者是通过对菲利浦夫妇的刻画,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这一主题;一派认为是菲利浦夫妇和叔叔于勒。第一种观点与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一致。但是,持其他两种观点的学生又言之成理,并且都从文章的主题出发思考小说的主人公。他们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有求同存异。这种阅读方式废除了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教学模式,建立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且促进了课堂中学生的交流。新大纲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讨论式阅读正体现了这一点。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圈点式,评析式,讨论式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老师起引导、示范答疑解惑的作用,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其实阅读教学应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示学生独到的见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力求使学生发散思维纵横驰骋在独特的阅读体验与真知灼见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