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课堂参与者中,听课教师首先要了解自身不足,然后深入了解执教者,并且熟悉学生情况,从而明确听课目的。
1.备自己,了解自身不足
自己讲课时,授课教师往往处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这时,我们要认真听取教学领导、教研组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垫下基石。但是,要想及时找出自身问题,光等别人是不成的,需要自己常“照镜子”。有一种听课方式,教师不妨自己听自己的课。这种做法是,把录音机或摄像机带进课堂,把自己的课记录下来,然后自己听,自己看,自己分析,请他人指教,来个教后琢磨,这是老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好方法。听自己的课,一听自己的教学语言中的问题,二听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激情澎湃,一看录像才知道这声音刺耳;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抑扬顿挫,一看录像才感觉到矫揉造作;有时候,我们觉得妙语连珠,一看录像才觉察到废话连篇……
自己听自己的课就像照镜子一样,可以很快速地、直观地把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反映出来,是自己“跳”出这座“山”,做到旁观者清,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
除了通过自己听自己课的方式来“备自己”,还通过听别人课的方式来被“备自己”。
听课时,听课者不要把自己当成旁观者,要把自己当成参与者,但是可以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本节课。这里也分两种情况,先听后讲和先讲后听。如果听课者是先听后讲,那么听课者自然就会关注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亮点”,把这些好的思路或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如果听课者是先讲后听,那么听课者自然就会注重自我反思,以旁观者的视角去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2.备执教者,明确听课目的
在听课之前了解授课教师的业绩,明确听课的目的,想好听课后讨论的话题以及质疑的地方。在日常的听课中,我们大致会听到两类教师的课,一种是骨干教师的课,另一种是普通老师的课。(www.xing528.com)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听骨干教师的课,我们要学习、模仿,更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骨干教师的课有示范性,不管从教学方案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他和其他老师相比,并没有迥异之处。他之所以在教学上有所作为,是他善于博采众长。他敏于发现“巨人”,并马上爬到其肩膀之上,直直地站立起来。他不放弃一切听课的机会,无论是名师的,还是普通教师的。听特级教师的课,听一节好课,能开眼界、长见识;他把听课比作蜜蜂采蜜,叮的花数量越多、品种越多,收获就越大,酿的蜜质量就越高。“成就”是“付出”接触的果实,于老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酿的蜜,是名副其实的百家蜜。我们平时听骨干教师的课就是在博取众长。我们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轻松又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了。
听一般教师的课,我们能从中发现问题,窥见自己的短处,使自己少走弯路。教师的学习是懂教育人的学习,能够把握学习方法,达到比较高的学习境界。我们要想不像小马过河一样,在教学中不知“深浅”,听课者在听课后,就得在前人的实践中不断揣度,才能在前人“吃一堑”之后,而“长一智”。听课者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听课使自己更加趋于“成熟”。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教师的教学技艺以及对专业领域的学习等方面不断提高,这就为教师在自己课堂上提高教学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备学生,准确定位学生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有时,我们往往只关注教师的成长,而忽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听课者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看本节课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
要想从听课中有更多的收获,我们还要“备学生”。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对学生也有一定了解,注重“学情观照”。如果听课者自己班级的学生和授课教师的学生水平一样,在其他因素都一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照搬授课教师的课。如果不同,听课者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
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对授课教师“为何要如此设计本节课教学设计”有一定了解,以便听课者能够在相同或者不同学情下有所取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