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奇光电科技:时代语文三维阅读互动课堂下册(四年级)

神奇光电科技:时代语文三维阅读互动课堂下册(四年级)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遗憾的是,当时光纤的使用价值也只限于医疗等有限领域。这意味着用光纤代替铜做导体,将大大节约通信成本。时至今日,全球80%的长途电话通信和网络数据传输都是由光纤实现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用光纤代替金属导线、电缆传输信息已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光纤已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石。这里我们只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激光应用科学的发展。

神奇光电科技:时代语文三维阅读互动课堂下册(四年级)

21世纪以来,世界光电产业发展迅速。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写,是一种由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可作为光传导工具。光导纤维开发之初,仅用于汽车照明灯的控制和装饰。现在主要用于医学、装饰、汽车、船舶等方面,以显示元件为主。如果你不了解光纤技术,没关系,相信光电世界里的激光平板电脑、3D眼镜你一定不陌生。但是你知道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是怎么诞生的吗?它们还有着哪些作用呢?相信你一定对这个问题很好奇,那就从新的阅读之旅开始吧!

(一)“光纤”——划时代的发明[1]

吴 沅

北京时间2009年10月6日,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金榜题名。高琨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是因为他于1966年7月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有关光纤的论文。高锟的这一划时代发明,从此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类社会享受到“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美妙生活,人们甚至足不出户便可以实现办公、购物、医疗学习会议,等等,从此,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光纤诠释

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称,它是工作在光波波段的一种介质波导,把以光的形式出现的电磁能量利用全反射原理约束在光纤界面内,并引导光波沿着光纤轴线的方向前进。光纤通常呈圆柱形,有两层圆柱状媒质,内层为纤芯,外层为包层,在外层的外面还有一层用来保护光纤免受环境污染和机械损伤的保护层。纤芯是由高折射率的石英玻璃或多组分光学玻璃制成,纤芯直径一般在5~50微米,包层则由低折射率的玻璃或塑料制成。包层直径标准值为125微米,保护层为环氧树脂、硅橡胶等高分子材料,外径约为250微米。

光缆则由多根光纤组合而成,并加以增强和保护措施,因此光缆在比较严酷的自然环境和需要防火的室内环境中都能使用,目前,它已铺遍全球。

通常可把光纤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通信用光纤;另一类为非通信用光纤。前者主要用于光纤通信系统之中;后者则在光纤传感、光纤信号处理、光纤测量及各种常规光学系统中广为应用。

不懈探索

光,看似平常却不平常,很久以来人们一直无法捕捉和称量它。从1841年开始,就有科学家尝试用玻璃棒甚至水柱来制造传输光的通道。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上,人们终于见到了传导光线的水流组成的缤纷的瀑布,着实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其后玻璃光纤被应用于胃窥镜,使光的传输拥有了更实际的意义。遗憾的是,当时光纤的使用价值也只限于医疗等有限领域

显然,科学家们并不甘心光纤仅能发挥这种有限作用,希望能将光纤扩大应用到通信等领域中去。最直观的效益是玻璃光纤的材料几乎就是“石头”,远比铜做导体要廉价得多。这意味着用光纤代替铜做导体,将大大节约通信成本。可惜的是,在当时(在高锟之前)科学家虽几经努力,但这价廉的“石头”始终让人失望,原因在于若光在玻璃光纤中传输,会产生剧烈的衰减,以传输1000米为例,当到达终点时它已衰减到只剩下100亿分之一。打一个比方,这相当于经过一条1000米长的输水管,北京“水立方”中满满的一池子水将只剩下一滴!如此可怕的衰减,使多少科学家望而却步。他们认为,玻璃光纤在诸如作为胃镜导管(长度较短)这样的“小打小闹”是可行的,但要用于长距离传输(如通信)则根本不可能。

高锟却不认同这样的结论,而是顶风而上,毅然选择了光纤通信研究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高锟抓住“如何降低光在光纤中产生的剧烈衰减”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排除了一系列影响因素。最终,他证明,玻璃中的离子杂质对光的衰减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只要能研制出“超纯净玻璃”就能极大地降低光在玻璃中的衰减。同时,高锟还发现了最适合长距离传输的光的波长。1966年7月,他将研究的惊人结果昭示于世人。至此,利用玻璃光纤进行长距离通信,已从“不可能”转变为“可能”,前提是要有超纯净玻璃。“苍天不负有心人”,4年后的1970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率先将高锟的科学预言变为现实,成功研制出超纯净玻璃,在0.6328微米波长下损耗仅为每千米20分贝。

在此后的20多年中,光纤的损耗由每千米的1000分贝急剧减少到每千米2分贝,进而下降到每千米0.16分贝。1975年,康宁公司还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家生产光纤的工厂。同年,贝尔实验室在亚特兰大主干网安装了650微米波长的光纤;1977年,加利福尼亚州芝加哥波士顿的商用光纤电话系统开始运行;1978年,日本电话公司开始用光纤来传输图像信号;1990年,贝尔实验室已实现7500千米的光纤信号传输。时至今日,全球80%的长途电话通信和网络数据传输都是由光纤实现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用光纤代替金属导线、电缆传输信息已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光纤已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石。

(二)激光的发明与应用[2]

华 强

激光是在1960年正式问世的,但是,激光的历史却已有100多年。确切地说,早在1893年,波尔多中学物理教师布卢什就已经指出,两面靠近和平行镜子之间反射的黄钠光线会随着两面镜子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他虽然不能解释这一点产生的原因,但为未来发明激光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依据。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和汤斯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他们将闪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汇聚在一起的强光。由此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指的是受激光辐射可以得到一种单色性但亮度又很高的新型光源。

1958年,贝尔实验室的汤斯和肖洛发表了关于激光器的经典论文,奠定了激光发展的基础。1960年,美国人梅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梅曼利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度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获得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束激光。

1965年,第一台可产生大功率激光的仪器——二氧化碳激光器诞生。1967年,第一台X射线激光器研制成功。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第一台原子激光器。

激光的出现带动了多学科的发展,如量子光学、量子电子学、激光光谱学、非线性光学、集成光学、海洋光学,等等。这里我们只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激光应用科学的发展。

激光光盘制作技术

1877年,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爱迪生的手中诞生了!它是声像技术发展的开端。1972年,荷兰飞利浦公司研制出用激光器录音的彩色电视录像盘。这就是现代激光光盘的诞生!

激光光盘的诞生,激光在音响设备上的应用,是音响上的一次革命。人们利用激光,以“光针”代替钢针、宝石针,制成激光唱片。激光唱片不仅能够录音,而且能够录像。激光唱片可以用来记录、存储声音和图像,可以说,这是声像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一个伟大的创举。

1983年,美国和日本分别研制出崭新的数字录音唱片。这种唱片完全摆脱了传统唱片的制作和重播方式,为唱片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种数字唱片在存储技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用途。

激光光盘技术发展很快,激光光盘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联手,踏入文献存储和检索的新领域。信息存储在光盘上,快速检索、查阅和打印出所需要的资料。现在光盘书籍已进入家庭生活

逼真的照片

现代的全息照相,伴随着激光技术而获得新生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捕捉景物及一切可见信息的途径,可以得到极其逼真的立体显示的全息照片。用全息照相方法得到的照片,在适当的光照下,原来的景物就会再现在我们的面前。

由于全息照片记录了景物光波的全部信息,所以再现出来的景象和原来的一模一样。全息照片是真正的立体照片。用全息照相方法所得到的照片,经得起“破坏性的打击”。全息照片的每一部分,不论有多大,都能再现出原来的整个景象,这就是说,可以将全息照片分成若干小块,每一小块都可以完整地再现出原来的景象。因此,即使全息照片被打破了,撕碎了,或者在某个案件中捕获到的是毁坏了的全息照片的残渣,总可以从一小块碎片重新复制出原样的照片来。

激光医学

激光医学是激光技术的新领域,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于1960年问世后,1961年即用于治疗视网膜脱落,1963年激光光刀用于肿瘤切割。20世纪70年代,医用激光治疗机在临床各科得到广泛应用。1981年联合国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激光医学为医学的一个新分支。激光以其特有的优越性能解决许多传统医学的难题。激光治疗最早用于眼科,视网膜剥离眼底血管病变、虹膜切开、青光眼等一大批眼科疾病均能用激光治疗。

激光手术刀具有术中出血少、减少细菌感染等优点。激光与中医针灸术结合而形成的“光针”,对哮喘、遗尿、高血压等均有一定疗效。激光技术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一种“神力”,能够治疗内科外科、眼科、皮肤、肿瘤和耳鼻喉科等100多种疾病。激光已成为有益于人类的幸福之光,生命之光。

艺术殿堂升光辉

卡拉OK音乐厅、镭射舞厅有一位极其重要的“配角”——激光,运用激光手段增添信息、拓展时空,使本已丰富多彩的节日更加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艺术的成功,与激光作为“配角”是分不开的,最常用的是能够产生红、绿、蓝三色的离子激光器。

目前,已出现独具特色的光子乐器,它和电子乐器相比也毫不逊色。激光光纤吉他,以光导纤维作为吉他的琴弦,通过光信号的变化,可以演奏出极其美妙的乐曲。激光竖琴更是别具一格,琴弦是由一台氪激光器和两台氩激光器产生的一排绚丽多彩的竖直光束。琴师“拨奏”激光竖琴的“琴弦”——有节律地遮断光束,启动琴中的光电传感器,于是便奏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乐曲。光子在音乐领域里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从发展趋势来看,光子乐器虽然是后起之秀,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艺术家们利用激光束这个得心应手的“画笔”和“刻刀”,在各种纸板、木板、石板、玻璃板和金属板上进行绘画和雕刻创作;可以借助激光束的强度、聚焦和散焦的变化,创作出完美的独具风格与特色的作品;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所创作的作品进行修改。此外,激光还可以用来修复名画,使已经黯然失色的画面恢复青春的光彩。

五谷丰登也靠它

人类要生存,首先需要粮食。播下什么种子,就会有什么收获。现在,在农作物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方面,人们利用激光处理种子,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人们通过对激光育种的生物学研究,发现种子在特定激光辐照作用下,会产生光物理、光化学和光生物学效应,出现“染色体”变异,导致遗传性状的改变,从而产生出新的品种。人们还用激光适当照射蚕豆玉米萝卜、黄瓜和西红柿的种子,以加快种子发芽,提高种子出芽率,促进农作物生长,使农作物早熟、抗病、增产。

人们还利用激光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使激光成为人们捕杀害虫和消灭病虫害的得力助手。人们利用激光向杂草开刀,除掉杂草,为禾苗助长。采用激光灭虫除草方法,比采取化学灭虫除草更优越,避免了化学药物对大气、水源和土地的污染,而且不会污染粮食、蔬菜和水果,是一种高效而清洁的灭虫除草方法。

激光在农副产品的储藏和保鲜方面,在农作物收获预报和估产及其他方面,都有用武之地。激光在实现科学种田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激光在环境方面的应用(www.xing528.com)

利用激光绘制受灾图。激光测距仪向目标发射一束对人眼安全的激光束,以测量目标的距离和方位角。照到目标后再返回激光器,附在激光器上的计算机随即进行必要的运算。若将该激光测距仪和一台全球定位系统相连,卫星接收器就会随时告知操作人员所在的位置。系统操作人员可用激光器瞄准灾害处,激光器将距离和范围内的信息送到全球定位系统,绘制出受灾图,然后即可迅速派遣有关人员前往救灾。另一套运行系统同记录计算机相连,操作人员能飞到领域上空,将激光器对准受灾地面建筑物,迅速绘出地图,并可估计受损财产的价值。

激光检测大气含量,采用柏林自由大学激光雷达对城市烟雾酸雨进行三维监视,已经测量出氧化亚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以及臭氧含量的两维和三维图,并已经成功地绘出行星边界层海拔4千米上下的水蒸气轮廓图,满足了气象应用的需要。

(三)平板电脑来袭[3]

杨 阳

从普通笔记本电脑,到上网本,再到采用英特尔CULV(消费级超低电压)处理器的超轻薄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体形不断变小变薄。如今,电脑厂商又将目光瞄准了更加轻薄的平板电脑。

实际上,平板电脑并不是新生事物,它们已经以各种形态存在了二十多年。早在1989年,硅谷的一家公司就曾经推出了平板电脑GridPad,这应该算是最早的具有商业前景的平板电脑了。几年前,电脑巨头惠普和戴尔也都曾推出过平板电脑,但因性能、价格等因素导致市场反应不理想,最终“销声匿迹”。

随着英特尔凌动(Atom)处理器的出现,Windows7、Android(安卓)等系统软件的相继成熟,电脑厂商又重新布阵平板电脑,陆续推出平板电脑新品。有相关报道称,华硕公司正在开发平板电脑EeePad,EeePad具备触摸屏功能,将采用3G网络,可以进行视频播放等操作。戴尔公司则在2010年1月举行的消费电子展览会上发布了一款外形酷似iPod的平板电脑概念机Tablet Concept,该机拥有5英寸的触摸屏,将使用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软件巨头微软也是今年平板电脑市场的潜在竞争者,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在发表主题演讲时,展示了和惠普联介推出的平板电脑。这台平板电脑具备电子阅读器和多点触控功能。

而真正通过尖端设计和易于使用的软件赋予平板电脑新生命的应该算是苹果平板电脑——“iPad”,它的厚度约1.27厘米,重量只有680克,使用9.7英寸的广视角触摸显示屏。苹果独立技术顾问罗布·安德勒表示,“苹果平板电脑就是将iPod、便携式DVD播放器等产品和操作系统整合进一个设备”,你可以用它阅读和发送电子邮件、欣赏照片、观看视频、聆听音乐、玩游戏、阅读电子图书等。

平板电脑作为一种超轻便的媒体设备,将是下一代移动商务个人电脑的代表。新平板电脑的定义应该是一款无须翻盖、没有键盘、小到足以放入女士手袋,但却功能完整的个人电脑。

作为笔记本与手机之间的便携设备的补充,平板电脑的大小介于笔记本电脑和掌上电脑之间,但处理能力大于掌上电脑,还有许多办公功能和娱乐功能,几乎和个人电脑一样强劲。而移动性和便携性则比笔记本电脑更胜一筹,甚至比上网本还要轻薄。平板电脑还可以作为台式电脑的补充,为后者添加手写录入和语音录入的功能,帮助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更频繁地使用个人电脑。

如今,应用、数据和社交生活都已经向网络方向发展,这使得功能整合设备将大行其道,平板电脑则是这一趋势在硬件上的体现,充分显示了这一趋势的本质。

(四)甩掉眼镜看3D——无眼镜3D电视商业化任重道远[4]

薛 严

电影《阿凡达》在票房上的成功使人们更加关注3D(三维)影像技术,消费者对于三维立体影像关注度的剧增也使3D电影开始大踏步开拓市场。但是,人们在享受3D电影给生活增添无限乐趣的同时,也面临一个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欣赏三维影像的时候必须要戴上专用眼镜,能观看到的三维影像也只有在电影院播放的3D电影。要是可以摘掉眼镜,在家里舒舒服服地看3D电视节目,那该有多好。

让3D电视来到我们家里吧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三星电子现任会长李健熙在2010年初观看3D电影时就曾指出了戴眼镜的不便之处。想到《阿凡达》这样的大片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我们也会很自然地发出感叹:如果不需要眼镜的3D显示屏可以普及,三维影像技术像无线电一样为大家所熟识,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扔掉宽大的3D专用眼镜,舒服地躺在家里享受3D影像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欢乐呢?传说中的3D电视时代什么时候可以到来呢?3D电视商业化的呼声在全世界的不同地方响起。

三维图像是如何被感知的

要想摘掉眼镜看《阿凡达》,首先要了解我们是如何感知这种高级视觉享受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能够感知到物体的三维形态是因为每个人都拥有两只眼睛。如果人类只有一只眼睛,那么我们虽然能够辨别物体的模样,却看不出来它是立体的。

由于人类的左眼和右眼之间大约有6.5厘米的距离,所以进入两只眼睛的物体的视觉信息就各不相同。这和从左右两个方向拍摄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是一个原理。

韩国科学技术院物理学教授金炳云(音译)先生说:“人用相距6.5厘米的两只眼睛像照相机一样即时地拍摄图像,两个视角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三维物体的形象。”

突破现有技术,开发3D电视

电影银幕和电视显示屏本身都不是三维立体的,而是二维平面的。为了将二维平面影像加工成三维立体影像,就需要向我们的左右两只眼睛分别传达不同的信息。

从目前的技术层面出发,想要用三维立体的形式观看3D电影,需要特殊眼镜。这种特殊眼镜向左眼与右眼传达不同的二维画面中出现的视觉信息,于是银幕上的平面图像信息在大脑中被组合成了三维立体影像。

但是长时间戴着眼镜观看电影和电视从很多方面来看都非常别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企业和研究部门都在开发无须戴眼镜观看的3D电视。这种“无眼镜3D电视”的显示器要对计划传入眼内的视觉信息进行区分后再传递,从而使人们不戴眼镜就可以观看三维影像。

可以这样简单地说明“无眼镜3D电视”的技术原理:首先假想电视显示屏中交替填满红蓝两色、薄且长的玻璃纸,红色玻璃纸标记进入右眼的图像信息,蓝色玻璃纸标记进入左眼的信息。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使用一种被叫作“切换屏障”(Switchable Barrier)的技术。这项技术首先将蓝色的玻璃纸遮住,只让人们看到红色,然后瞬间反过来挡住红色玻璃纸,只让人们看到蓝色,分别被标记的图像通过预想的距离(2~3米)传入观众的左眼和右眼。这项技术将光的方向改变,在观众左右两只眼睛的预想位置上筛选信息,然后进行传达。由于观众的大脑通过左右两只眼睛输入了不同的图像信息,从而在脑内生成了3D影像。

目前,“无眼镜3D电视”也有很多缺点。首先它要求观众必须距离屏幕2~3米,并且要以显示屏的中心为基准向左右两个方向观看,所以以目前的技术标准是很难在沙发上自由自在地观看3D电视节目的。而且这种技术只使用显示器的一半分别向人们传递信息,画面质量自然有所下降。因此,目前的关键是要开发出画质比现在更卓越的3D液晶电视。

(五)走近“云计算”[5]

桑 洋

现在广泛流传的“云计算”,是个令人迷惑不解的新名词。将天上飘浮的白云与高科技的电脑结合在一起,是否让人觉得严谨刻板的高科技也有了点浪漫色彩,可以给人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呢?

“云计算”中的“云”字有什么来历呢?一种说法是,它可能是借用了量子物理中的“电子云”,强调说明电脑的弥漫性、无所不在的分布性和社会性特征。另一种解释说,网络就像天上的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没有边际,让人无法确定它的具体位置,但它又确实存在于某处。

那么,到底什么是“云计算”呢?这里我们还得从两位电脑奇才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讲起。

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是大名鼎鼎的搜索引擎Google的创始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刚刚开始的互联网还是个新生事物,虽然数百万人可以在网络上登录,发送电子邮件,相互联系,但是由于缺乏游戏规则,无法管理信息,在一堆乱糟糟的网站中间,人们几乎完全无法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他俩设想做一个搜索引擎,使人们可以在眼花缭乱的网络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他们给这个搜索引擎取名为:“Googol”,意思是10的100次方——表示巨额数字的一个数学术语,用它来表达网络的浩瀚,并凸显这个搜索引擎功能的强大。后来,他们把“Googol”错写成了“Google”。

这个搜索引擎先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流行起来,受到了学生、老师和管理人员的欢迎。随着使用的人越来越多,数据库的规模越来越大,他们的电脑不够用了。为了加快搜索的速度,拉里·佩奇想出了一个绝招:把更多的电脑连在一起,“拼成”一部超级电脑。他把大约1万台个人电脑连在一起,集成一个性能优越的电脑处理系统。直到现在Google一直沿用这种方法,将25个网点的45万台电脑连在一起。这或许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云计算”的雏形。

“云计算”就是使电脑规模变得超大,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云”就是电脑群,每一个群可以包括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电脑。目前个人电脑的CPU芯片的处理能力是每秒钟执行2亿次指令,如果将几十万台、上百万台个人电脑按分布式连接起来,它的总处理能力可以达到每秒钟几十万亿次甚至上百万亿次,这样的处理能力就相当于一台巨型电脑。当前世界最著名的超级电脑的处理能力,每秒也只不过上千万亿次。个人电脑通过“云计算”变成了一台巨型电脑。因此,有人将它比喻为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

通过互联网连成的这片“云”,不仅可以使用户避免大量的硬件和软件投资,还能大大提高个人电脑的效能。据统计,目前社会和家庭拥有的个人电脑,其利用率不足30%,其余70%实际上是被闲置着的,这些闲置的计算能力通过分布式系统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云”成为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云计算”能够获得使用其他方法无法达到的强大计算能力。

在“云计算”中,只要用一个发号施令的浏览器就足够了,这仿佛又让我们回到了20世纪60年代个人电脑还没有出现的那个年代,当然细节上有所不同。以前,所有的终端机都连到一台或几台大型电脑上,而且不能远距离操作,因为距离太远会使计算的速度变得很慢。“云计算”不同,它是将分布在各地的大量个人电脑,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你并不知道为你完成计算的电脑的具体位置,你所知道的只是它在“云”中。

“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将会彻底改变我们使用电脑的习惯。它对用户的设备要求很低,使用起来更方便。用比尔·盖茨的话来说:“电脑只需要640KB的内存就足够了。”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完成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在“云计算”中,电脑只是一个简单的终端。它不需要安装各种软件,以及为防止病毒而安装的各种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同时它的硬件也不需要频繁更新,于是电脑便能“长生不老”了。

如今电脑已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我们用个人电脑处理文件、存储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U盘与他人分享信息。因此,如何保存好电脑中的文件和数据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觉得文件、数据只有保存在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电脑里才是最安全的,其实不然,如果电脑的硬盘坏了,资料丢失了,你会束手无策;软件或文档染上病毒而无法打开,你会非常头痛;电脑遭到黑客的攻击,数据和文件被人窃取了,你更会火冒三丈。然而,“云计算”采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度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自己的个人电脑更可靠。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来帮你管理信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帮你保存数据。同时,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你放心地与你指定的人共享这些数据。这样,你不用花钱就可以享受到最好、最安全的服务。有了更可靠、更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就不用再担心遇到数据丢失、病毒感染、黑客入侵等麻烦事了。

同时,“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为存储和管理数据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空间,以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例如,在驾车出游时,用手机就可以联网,直接看到所在地区的卫星地图和实时交通状况,快速查询预设的行车路线、预订好目的地的宾馆,并通过网络向好友推荐附近最好的景区和餐馆,还可通过视频将拍摄下来的照片分享给远方的亲友。由于个人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不可能提供无限量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因此我们无法享受“云计算”的这些便捷。而“云计算”这个在“云”的另一端,由数千台、数万台甚至更多台电脑组成的庞大集群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云计算”的潜力无限,当你把最常用的数据和最重要的功能都放在“云”上时,你的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云计算”彻底改变了人们未来的生活,它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提升,而是真正为人类进步做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