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请周一贯评课: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参与成果

请周一贯评课: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参与成果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2:我参加过50米短跑比赛,在运动会中拿了小组第二。生1:这是“山洞”的“洞”字。生3:我知道,洞就是一个大大的窟窿。比如教室里有很多人,我们就可以说一群人。学习“步”“竹”字。生2:我要叫上一群人打雪仗。

请周一贯评课: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参与成果

课前谈话——说说最喜欢的季节

师:小朋友们,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生1:我喜欢桃红柳绿的春天,风景如画。

生2:春天的确很美,但我喜欢夏天,因为可以吃冰淇淋、去游泳

生3:我喜欢秋天。银杏叶像小扇子一样,铺在地面,又像金色的地毯

生4:我最喜欢冬天。屋顶上厚厚的雪是一块大雪糕。最重要的是,爸爸妈妈会带我去打雪仗呢!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心里都有一个最美的季节。今天,我们先来看看冬天,瞧——

(PPT播放课文,同时出示雪景图片)

一、创设情境,集中识字

1.导入情境。

课件出示雪花飘落的画面,创设下雪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小雪花一片两片地落下来了,注意看,小雪花还带着生字宝宝呢!

生:哇,真好玩!

2.试读生字。

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宝宝吗?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生:我能!

师:别急,你们先小声读读它们的名字吧!

(随雪花出示本课中的6个生字:竹、群、步、参、加、洞)

3.合作认字。

师:你能把这些名字说给同桌听吗?一个说,一个听,然后交换。

生:我还有不认识的雪花名字呢。

师:不认识的可以请教同桌,要记得说谢谢哦。

生:好。

4.多元识字。

(1)学习“加”字。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生1:我认识了“加”字。我是在数学课上知道的,“加法”“加号”就是这个“加”。

师:真棒!利用数学来识字,好办法!

生2:我是在之前的“识字加油站”里记住的。

师:你把以前看过的字认出来啦,相信下次出现在别的地方,你一定也能认出来!

生3:我是从广告牌上认识“加”字的。

生4:我是从超市里的“加饭酒”这里认识的。

生5:我外公的名字里就有个“加”字。

……

师:什么都难不倒你们!看来,识字还是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最好的“识字加油站”。

(2)学习“参”字。

师:这个字,你们认识吗?

生:我知道,是“参加”的“参”。

师:我们一起读读“参加”。

(生齐读)

师:你们参加过哪些比赛啊?

生1:我参加过朗诵比赛,还拿过一等奖!

生2:我参加过50米短跑比赛,在运动会中拿了小组第二。

生3:我参加过唱歌比赛,那真是一次难忘的比赛。

……

师:小朋友们都很能干!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3)学习“洞”字。

师:那么,这个字,怎么记住它?

生1:这是“山洞”的“洞”字。

生2:我上次去桂林,看到象鼻山下就有一个洞,那里还有好多好多的溶洞

师:真是见多识广啊!

生3:我知道,洞就是一个大大的窟窿。

师:真聪明!考考你们——

在地下的洞叫什么?

生:地洞。

师:在山中的洞叫什么?

生:山洞。

师:那么在树里的洞呢?

生:树洞

师:是啊,小松鼠就生活在树洞里。

(4)学习“群”字。

师:小朋友们,“群”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君”表示读音,右边的“羊”表示很多羊聚集在一起的意思。比如教室里有很多人,我们就可以说一群人。

还能说一群什么?

生1:一群牛。

生2:一群鹿。

生3:一群鸭子。

……

(5)学习“步”“竹”字。

①出示古字,猜测生字。

师: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两个是什么字?

生1:第一个字像两个角。

生2:我看有点像两只脚。

生3:第二个字像鸡爪,像竹叶

师:你们虽然没有说出这两个是什么字,但也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②探究字源,了解字义。

师:第一个字,像一前一后两只脚,表示行走。这是“步”,“脚步”的“步”。第二个字,像枝叶下垂的竹子,就是“竹”。

生:真像啊!

师:是啊,我们的汉字多有意思呀!有时候,我们根据字的形状就可以猜出它的意思呢!小朋友们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认识生字,真了不起!

二、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巧妙过渡。

师:看,小雪花飘呀飘,飘呀飘,给大地盖上了雪被子。小朋友们这时最想干什么?

生1:我想去打雪仗。

生2:我要叫上一群人打雪仗。

师:看得出你们都好激动啊!带上这样的心情,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

2.朗读指导。

出示句子:下雪啦,下雪啦!

(1)指名朗读。

师:谁来向大家宣布这个好消息?

(生跃跃欲试,师指名几位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把小叹号的感觉读出来啦!来,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2)认识叹号。感受感叹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师:你们看,这个红色的标点就是“叹号”,它常常表示激动、兴奋的心情。

3.揭示课题。

师:你们的呼喊声引来了一群小动物,它们是——

出示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生齐读课题)

4.初读课文。

师: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它们是谁?会画什么呢?

师:不急,咱们先读读课文,再来回答。

(1)自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热情高涨地开始朗读)

(2)检测初读。

师:雪地里来了哪些小动物?

生1:雪地里来了小鸡、小狗。

生2:除了小鸡、小狗,还有小鸭和小马。(www.xing528.com)

(板贴动物图片:小鸡、小狗、小鸭、小马)

师:是的,你们还能用“雪地里来了________”的方法连起来说说吗?

(3)变换句式。

师:再换个方法,会难住你们吗?

生:不会。

师:雪地里的小画家有(  )、(  )、(  ),还有(  )。

(4)板贴词卡。

师:这些小画家在雪地上分别画了什么呢?

生1:小鸡画竹叶。

生2:小狗画梅花

生3: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师:真不错。来,看看小画家们的作品,你们能读出来吗?

生:当然!

(出示词卡:竹叶、梅花、枫叶、月牙)

三、情韵朗读,玩中感悟

1.学习句子。

出示: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师:看,这些画作跑到句子里来了,你们能读一读吗?

(生点头,很快读正确了)

(1)了解事物。

师:老师把小画家们的作品带来了,你们能认出来吗?

生1:我知道!第一个是梅花,我们每年都要去三溪赏梅的。

生2:第二个是竹叶,咱们校园里就有啊!

师:那么,像这样弯弯的、两头尖尖的月亮叫什么?

生:月牙。

师:答对啦!那么,老师手里拿的这个呢?

生:这是枫叶。

(2)关注逗号。

关注句子中的逗号,读好停顿。

师:再看刚才这句话,中间像小蝌蚪一样的标点是什么?

生:逗号。

师:对,看到逗号,我们要稍微停一停。谁再来读读?

(生练读)

(3)美读句子。

师:老师也想来试试。怎么样?

(生鼓掌)

师:请男生女生比赛读。

(生读得眉飞色舞)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

2.做课中操。

音乐响起,师生边说边表演。

师: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画画,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去画呢?

师:让我们跟着小动物去雪地里玩一玩吧!小马哒哒跑得快,小马小马画什么?

生:画月牙。

师:小鸭嘎嘎摆一摆,小鸭小鸭画什么?

生:画枫叶。

师:小鸡小鸡轻轻走,小鸡小鸡画什么?

生:画竹叶。

师:小狗汪汪跳一跳,小狗小狗画什么?

生:画梅花。

师:小鸡你好,你在雪地里画什么?那你能不能画枫叶?

生:不行不行,我只能画竹叶。

师:小鸭你好,你在雪地里画什么?你能不能画梅花?

生:不行不行,我只能画枫叶。

师:小狗你好,你在雪地里画什么?你能不能画竹叶?

生:不行不行,我只能画梅花。

师:小马,你能不能画竹叶啊?

生:我只能画月牙啊!

(全班欢快地在轻松的旋律中问问答答、说说演演)

3.学习句子。

出示: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1)理解句义。

师:你们为什么只能画一样东西啊?

生:因为我们的脚就是画笔,一种脚印就只有一种画啊!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2)朗读句子。

师:尽管这样,你们这些小画家也还是挺厉害的!画了满地的竹叶、月牙、梅花和枫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1:我很开心。

生2:我很自豪。

师:好,就让我们带着自豪的心情,加上动作读一读。

(边演边读)

4.学习句子。

出示: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了。

(1)师生问答,读好问句。

师:小青蛙为什么没参加?(疑惑地)

生:他在洞里睡着了。(一本正经地)

(2)创编儿歌。

师:你喜欢的小动物中,还有谁没参加?

(出示:_______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了)

生1:小蛇为什么没参加?

齐答:他在洞里睡着了。

生2::乌龟为什么没参加?

齐答:他在洞里睡着了。

生3:松鼠为什么没参加?

齐答:他在洞里睡着了。

生4:狗熊为什么没参加?

齐答:他在洞里睡着了。

……

5.朗读全文,回归整体。(配乐,师生合作读课文)

师:这场雪,这群画家,让这个冬天变得更加可爱。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读一读这首有趣的雪地小诗

(师生合作读)

四、抓关键笔画,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几”,引导读字,指导学生观察如何写端正。

1.认识笔画。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这个字吗?

生:几。

师:你们有办法写好它吗?

(生各抒己见)

师:要写好这个字,尤其要注意一个笔画,谁认识它?

生:这是“横折弯钩”。

师:对,这个新笔画可不好写哦,看老师写一写。

2.出示形象图,指导“横折弯钩”的书写,要将其写得圆润、舒展。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写三遍,争取一次比一次好。

4.教师点评,再次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