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公元1868年—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山阴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革命家,他一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都非常丰富。1868年,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1871年,4岁的蔡元培入家塾。1884年,考取秀才。1885年,设馆教书。1889年,中举人。1890年,进京会试得中,成为贡士。1892年,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得授职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爆发后,开始接触西学。1898年9月返回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他认识到“清廷之不足为,革命之不可以已,乃浩然弃官归里,主持教育,以启发民智”。他萌发教育救国思想,1901年,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校长,即为首任校长,9月,被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1902年,同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兴办了爱国学社、爱国女学等组织,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吹响了全面改革旧教育的号角。在该文中,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五育”方针,作为其通过教育打造国民理想人格的基本方略和纲领。此间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他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1912年7月,蔡元培主持召开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制定了“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并建立了“壬子癸丑学制”。1916年,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着手整顿和改革北大,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推行学分制,设立研究所,培养研究型人才,支持新文化运动,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18年,他更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1920年,蔡元培与李石曾、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筹办中法大学于北京,蔡元培任校长。同年蔡元培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三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1927年起,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部长和监察院院长等职。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对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贡献是勋劳卓著的,他代表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提出了“五育”不可偏废的教育方针。他主管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革除了腐败奔竞恶习,繁荣了学术,培养出大批人才,并且提出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程序的教育主张和办学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我国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教育思想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和主张,是他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体验出来的,是他教育经验的总结,其中反映出教育和教学规律的地方有很多。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值得深入研究,并应从中汲取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成分,使其成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搞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借鉴。
当时的严酷现实唤醒了蔡元培寻求振兴民族之道的意识,基于对当时国情的客观认识,他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晚清时期,很多中国知识分子都在探索救国图存之路,如梁启超高呼“教育为立国之根本”,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在他们的影响下,并基于对教育功能的认识,蔡元培指出,良好的社会需要良好的个人,而良好的教育是培养良好个人的重要途径。只有真正从教育入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为整个人类社会做贡献,而不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器具,成为他人的工具。在探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蔡元培认为,通过教育改造实现社会有两种解释:一是改造教育的目的是改造未来社会,即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社会效力,如国民学校的学生,今后可以做合格的国民;师范学校的学生,今后可以做教师等。二是改造教育的同时对社会进行改造,即师生在做学问、做研究的同时要努力为社会效劳。他认为,改造社会的前提是改造教育,要振兴民族,必先发展民族的教育,通过教育发展民族“自强的能力”,养成民族的“健全人格”,培养人民“独立不惧之精神”。他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也就是说,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受教育者的人格,在人类文化上能尽个人的责任。而发展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学校里的教师,没有好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要在“学校里养成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改造社会。(www.xing528.com)
在蔡元培看来,当时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教育落后,人才匮乏。他批判性地提出:“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哪里来?”蔡元培指出,学生承载着教育救国的希望,“挽回这种命运的事情和责任直接或间接都是要落在学生们的双肩上”。学生担负着教育救国的重要使命,而培养学生的教师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这直接关联到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蔡元培对教师寄予厚望,认可教师的崇高地位,曾说过“小学教员在社会上的位置最重要,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些”,教师“是各学堂之根本”,而师范教育专门培养师资,奠定各教育之基础。发展教育要依赖教师,没有好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蔡元培认为,教育者进行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过去,也不是为了当下,而是专门为了未来。因此,重视教育就应该把师范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以上这些观点奠定了其师范教育思想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