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要与时俱进的。经亨颐认为,传统封建教育单纯重视知识的传递和沿袭,相对而言,“纯正教育”是不断变革处于发展中的教育,是“动的教育”,而非“静态的教育”。他认为,“夫教育为继往开来之精神事业,维持之责任,传达之责任,不过仅仅继往而已,未足以言开来也。以现代为本位,往者在前,来者在后。教育者瞻前而不顾后,即静的态度也;瞻前而同时顾后,则可谓动矣”,因而教育的任务“不但维持文化,尤当改造文化;不但传达文化,尤须增进文化。……由维持而加以改造,又传达而益以增进,则可谓动矣”。因此,经亨颐认为,要以思想引领行动,“诚以思想为事实之先导,非不能成事实也,未成事实而已。未成事实,故谓思想”。并且对教育发展与社会趋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教育是为应现在之趋势而定将来之教育方针,非应现在之趋势而改现在教育之方法,教育作为社会的先导,不应该完全随波逐流。
第二,教师要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职业素养。经亨颐极力反对将“资格”“经验”作为评判教师的唯一标准。“某处出身或取得检定资格,以为终身衣食在斯。”“其滥竽者因循恋栈,虽任事多年,岂可谓经验!”虽然“资格”“经验”是教师职业的门槛和晋升的依据,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对教育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会更高。针对教师仅以教学为本职工作,不愿埋头做学术研究的状况,他认为,“人微言轻,实为专制黑幕中之格言,岂尚适用今后之社会!共和之真义,则为‘人微言重’,即义之所以为正人道之所由昌明也。知人微言重之意者匹夫有责,虽为小民,发表研究,犹不刻缓”。他从教育不仅在于传递文化,更在于增进、改造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应该“惟教学半”,把学术研究作为教师的职业追求。
第三,学生的培养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经亨颐认为,“今日既有学校,介于家庭社会之间,明明是学为人之处,一般社会中人,未得学为人之处。所谓学生之社会服务,即在学校所学为人之道,传诸社会,使一般社会亦知为人之道之意而已”。传统封建教育中的学子“窥其志虑,求取功名之外无其它志”,因而他主张改变传统求学入仕的教育价值观,强调对学生的培养要符合社会、时代的需求,用其所学报效国家,即学校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学生也不仅仅是一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不光是单纯地知识学习,更是为报效国家做准备。
案例阅读(www.xing528.com)
经亨颐“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精神
五四前夕,经亨颐将原来的《教育周报》改为《钱江潮》,不断发表进步文章,使其成为倡导新文化的工具。在第一期上,他发表了《动学观与时代之理解》一文,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方针,酝酿进行改革。五四运动爆发后,作为一位有声望的教育家,他毅然站出来支持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1919年5月12日,杭州各校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京,这一天经亨颐在日记中写道:“9时,全城中等以上学生3 000余人,自公众运动场出发,先过教育会,气甚壮,余出助呼万岁,直至下午3时始回原处,秩序甚好。”他的这一行动,给了学生极大的鼓舞,但也招来了顽固守旧势力的攻击,反动当局甚至扬言要撤他的职。但经亨颐不以为然,依然为支持学生运动而奔波,他在5月27日的日记写道:“余所处地位,新旧交攻,众矢之的,收放则可,而志不能夺!”6月12日,当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杭州后,他高兴地欢呼:“民治精神可贺,可贺!”在迎接五四新思潮的同时,经亨颐的思想也在这场运动中得到洗礼,他曾说:“五四运动凑巧为我做十周年的纪念(在‘一师’任职),使我大觉悟、大忏悔。”“这几月的进步,至少抵得上二十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