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是中国近代最先提出教育必须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科学实验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家之一。1902年,张謇在南通《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他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1904年,他在《扶海坨家塾章程》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德、智、体三育”的概念,认为“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1914年,他在《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中则进一步把“德、智、体三育”的思想上升为教育方针,“本所教育方针如下: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须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正如他在《师范教育大纲》中所说:“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这是在说师范生在思想、知识和身体素质方面都要全面发展,只有达到这三方面的要求,才算一个合格的师范生。此后,张謇还多次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音乐舞蹈美术教育、军事教育、心理教育、创造教育、创业教育等一系列素质教育,并贯穿于他的办学实践中。他反对师范生带有旧文人好逸恶劳的恶习,要求师范生经常参加劳动,养成劳动习惯,除参加植物园的实习劳动,还要参加校园植树,张謇还亲自带领他们去南通南边的军山上开荒造林,建“学校林”。此外,诸如打扫教室和宿舍、关闭门窗、整理食堂桌凳等都要自己动手,他说“师范生为他日儿童表率,不习焉是犹似惰教也”。
张謇积极推进德、智、体三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健全之国民”,师范生的希望是“所望于诸学生,有高尚之思想,自立之志气,文明之公理,尚武之精神”,具有高尚之人格,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人都自觉地担当起“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张謇不仅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近代素质教育思想,而且对三育的关系也有诸多论述。在德、智、体三者当中,张謇特别重视道德的主导作用,认为道德是人的灵魂,是立人、立学、立业的根本。他强调,“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师范生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后备人才,应该重视对他们进行学术技艺的培养,做到“德行必兼艺而重,艺尤非德行不行”,但是仍然要重视对他们道德品行的塑造。
除了强调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之外,他也很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在他看来,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必须用最新知识来教育学生,才能迎头赶上世界潮流,进而指出:“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之竞争也,农工商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因而经常提醒学生,这种竞争是激烈的、残酷的,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这些基本的素质缺一不可。(www.xing528.com)
张謇对体育也很重视。他对当时外国人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感到十分耻辱,决心奋起振兴体育,改变人们精神不振、不重视体育的风气。他认为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是不能胜任工作的,体育不仅能锻炼身体,也是培养人们遵守纪律、吃苦耐劳和勇往直前精神的有效手段。因而主张在各类学校中,把体育与其他各学科并重。在他创办的学校中都设有运动场,经常进行各类体育比赛。他还提倡开展军事体育、兵式操练,认为军事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如,南通每年都要举行运动会,张謇总要亲自到会发表演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由于他热心体育事业,1921年中、非、日等国在中国举行运动会时,张謇被选为运动会的名誉会长。
张謇一直把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健全之国民”,这些师范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也为后来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师范教育方针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