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孔子到陶行知:中国师范教育思想的精粹及课程安排

从孔子到陶行知:中国师范教育思想的精粹及课程安排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梁启超从传统教育出发,将师范教育课程拓展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通晓他国语言时政。课程进度安排及教学方式的使用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规律,梁启超以此为小学制定了一张日课表,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每一小时都安排好教学任务及教学方法。

从孔子到陶行知:中国师范教育思想的精粹及课程安排

1.课程设置

梁启超主张改革传统的课程内容,认为洋务教育学习西方皮毛,只重视对西学和西艺的学习,忽视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不符合中国的政道本源。在他看来,教学内容应以政学为主,以艺学为辅,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政学,就是古今中外治理国家的大法,艺学则是自然科学和生产工艺。梁启超指出,只有从政学入手,艺学才会更有其用。因此,梁启超吸取洋务新式教育的教训,积极参照国外做法,极力赞赏日本的政学教育,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最终提出师范教育的六大类课程,即“须通习六经大意,讲求历朝掌故,通达文学源流,周知列国情状,分学格致专门,仞习诸国言语”。在学习步骤上强调应先通晓中国经史大义,再学习西方知识。可见,梁启超从传统教育出发,将师范教育课程拓展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通晓他国语言时政。师范教育教学内容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包含了外国先进文化,体现其“中西兼学,政艺并进”的思想。同时,他还提议在师范课堂中开设教学方法课程,讲授“为教之道”。

2.课程实施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最早系统提倡教材教法的教育家之一,主张教师编排、选择教育内容应有适当难度。他高度肯定《学记》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学记》含有丰富的“为教之道”和诲人之术,其中阐发的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对师范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师范生应借鉴学习,学以致用。梁启超在教学方法中提出以下五点主张。

第一,反对体罚。梁启超认为儿童受体罚如同犯人受刑,以体罚为强制手段的“棒喝式”教学方法只会恶化师生关系,让儿童产生厌学心理,从而阻碍儿童的发展。相反,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导之以道,抚之以术,循循善诱。

第二,循序渐进。教学应由近到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梁启超借鉴西方国家在语言学习中的教育经验,指出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当遵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逻辑顺序,“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

第三,学以致用,反对言文脱节。梁启超认为,当前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学问不求实用”。他在《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一文中,把学问分为纸的学问和事的学问,纸的学问即书本知识,事的学问即实际应用的知识。如果纸的学问不应用于实际,无论多么勤学,都毫无益处。进而,梁启超指出,纸的学问不能转化为事的学问的根本原因是学校社会相脱离。因此,他强调“学校与社会万不可分离”,教师应该在学校教育阶段,在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研究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将来成为立足于社会的人。(www.xing528.com)

第四,因材施教。课程进度安排及教学方式的使用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规律,梁启超以此为小学制定了一张日课表(小学阶段功课一览表),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每一小时都安排好教学任务及教学方法。师范生应该首要学习并掌握儿童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些规律制订教学计划,小学阶段功课一览表如表1所示。

表1 小学阶段功课一览表

第五,注重趣味性。梁启超认为,传统的教学只对学生进行灌输,甚至体罚,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他指出教学要引起学生兴趣,趣味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如他在《论幼学》中,提出多采用歌谣、说鼓词和演戏等喜闻乐见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但是,梁启超强调不可以摧残趣味,教育的目的在于扩张学生的可能性,如果纯用趣味引诱,则不能扩张其可能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不以诱学生兴趣、学习中的快乐为借口,降低教育水准或要求。

3.课程评价

梁启超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认为应“以小学堂生徒之成就,验师范学堂生徒之成就”,意思是依据其培养出的师范毕业生所任教的小学校所培养的小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来判断其师范教育教学水平与培养质量。在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上,具体有以下步骤:首先:以分数记录师范生的平时表现,并根据分数划分等级,计分项有学生考试成绩、札记册质量、课堂中的问答情况;其次,对学生进行月考、季考,记录成绩;最后,学生的最终成绩按三个月内的札记册、问答情况及课程考试三项得分汇算分数,并且进行分数排名,排名高的学生张榜学堂或登报鼓励,甚至选择出色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刻录公示,以作榜样。同时,梁启超主张把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三年学业完成之后,进行全面评价,并根据师范生在学堂的实习情况,选拔表现优异者到更高一级的学堂担任教习。“其可以中教习之选者,每县必有一人。于是荟而大试之,择其优异者为大学堂、中学堂总教习,其稍次者为分教习,或小学堂教习。则天下之士,必争自鼓舞,而后起之秀,有所禀式,以底于成。十年间,奇才异能,遍行省矣。”对学生采取严格的考核与选拔,这种评价方式具有公平性和合理性,既激励了学生积极学习,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梁启超在《教育政策私议》中,对教师的测评考核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建议通过政府来考核教师的教学表现。“每省置视学官三四员,每年分巡全省各学区,岁遍。视学官之职,当初办时,则教授办法;既立校后,则查察其管理法及功课。教师之良者,学生之优等者,时以官费奖赏之。”可见,梁启超重视教师的奖优黜劣,并体现出督导管理的现代教育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