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注重专业性,开设教育理论课程。开设教育理论课程是师范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张之洞重视师范生对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在他开设的师范学堂中,课程既包含普通中学堂所开设的学科,还增加了教育学、卫生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等科目。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规定,初级师范学堂完全科的课程为12种。优级师范学堂的学科分为三节,第一节为公共科,主修人伦道德等八科;第二节为分类科,即学生分专业学习;第三节是加习科,是根据学生的学业表现以及学生自己的意愿定的选修课程,加习科的学科分为人伦道德、教育学、教育制度、教育政令机关、美学、实验心理学、学校卫生、专科教育、儿童研究、教育演习十科。修加习科者,于此诸科目所选修,须在五科目以上,不得过少;毕业时须使呈出著述论说,以考验其研究所得如何。同时,张之洞也注重对师范生特长的培养,要求师范生“练习官话,以便教授学童,使全国人民语言统一”。由于初入小学的学生一般既不认识字,又不会写字,因而设“习字课”。而随着新式学堂的增多,使用统一语言成为普及教育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于是很有必要在初级师范课程中开设“习字课”和“官话课”。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师范学堂里已经开设教育理论课程,并注重师范生的专业性学习。
第二,强调课程内容兼并中西。在开办三江师范学堂和两湖师范学堂时,张之洞聘请日本教员讲授教育学、理化学及图画学各科;选派科举出身的中国教员讲授经学、文学、修身、历史、地理、习字、算学及体操各科。并采取日本教员与中国教员互相学习的办法,日本教员向中国教员学中国文学及经学,以便以后可以用汉语授课,中国教员则向日本教员学习日文及理化学、图画学。从中可以看出,师范教育课程内容涉猎广泛,课程内容不局限于传统的经学、文学,还增加了西学课程。此外,癸卯学制规定师范学堂“必勤习洋文”,即开设外语课程,因为“今日时势不通洋文者,与交涉、游历、游学,无不窒碍”。张之洞敢于革新师范教育课程内容,强调中学与西学的结合,所创办的师范教育贯彻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念。
第三,重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张之洞认为,一切学术“要其终也,归于有用”。基于此,张之洞强调学习需“讲习与历练兼之”,即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他告诫学生:“学以躬行实践为主。”张之洞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把培养教学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师资的关键。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即把在师范学堂中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通过实习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之中。在开办湖北师范学堂时,便在学堂旁设东路小学堂作为附属,成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基地。后来在他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级、高级师范学堂都要有附属小学或中学,以供师范生实习使用。设立附属学校与他所提出的“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教育观念相一致。因此,张之洞重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鼓励师范生学以致用,参与教育实习既能够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又可以提升教学实践能力。(www.xing528.com)
第四,讲求生动活泼的课程教学方法。张之洞认为,中小学堂教员要讲求教授之法、管理之法,这样才能真正普及教育,传播新知。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张之洞主张生动活泼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师应当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并且反对加重学生的负担;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他提倡学生相互切磋交流,遇到疑难问题共同探讨,开展合作学习,因为“经史繁重者,一人翻之,则畏难而自废同力检之则多得,疑义难解者,独坐冥思则窒,诘难推求,谈谐趣妙则通,此友之益,亦师之亚”。
第五,严格课程考核,挂钩毕业去向。张之洞主张师范生毕业时必须经过考试,因为“各堂学生平时虽用积分法,毕业时仍可参用考试法。其文理不优学术不正者,尽可于毕业考试时分别去取”。《奏定各学堂奖励章程》明确规定,优质师范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者,作为举人,以国子监博士尽先选用,并加五品衔,令充中学堂及初级师范学堂教员”;初级师范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者,作为拔贡,以教授尽先选用,并加六品衔,令充高等小学堂教员”,即根据考试等级选拔人才,优等、中等的给予相应教师职位;下等的则“留堂补习一年,再行考试”。张之洞提议采取这种优胜劣汰的考核方法,并与毕业去向挂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