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是反省,“察”是检查清楚,所谓“省察”,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人欲之私,时刻保持警惕。朱熹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修养自身道德,就应当“无时不省察”。正如“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尤其是当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要进行反省和检查,将其抑止,扑灭在发生之前;私欲在“已发之后”还必须“省察”,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知道错之所在,以戒未来。省察自己,时时警觉,唤醒自己,主宰自己,收其放心,使专于一。把违反天理的言行排除掉,让天理始终在头脑中昭著。
案例阅读
白鹿洞书院学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www.xing528.com)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综上所述,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重大影响。认真研究朱熹师范教育活动和师范教育思想,有利于理解宋、元、明、清时期师范教育思想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