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公元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人,因在此长期讲学,世称“横渠先生”。他是北宋时期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创建者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此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理学的代表,并被作为科举考试必读之书。
张载少年丧父,当时张载和弟弟张横都还年幼,无力返回老家,全家人寄居在眉县横渠镇,过着贫困的生活。北宋时西夏常对西部边境侵扰,致使民众受尽掠夺之苦,这对“少喜谈兵”的张载触动极大,他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土地的建议得到了范仲淹赞扬,劝他“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意思是勉励他去读《中庸》等儒家经典,不必研究军事,将来可成大器。张载听从劝告,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道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相补充、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张载中进士后,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等职。在做云岩县令时,张载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敏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每月初一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常设酒食款待,席间询问民间疾苦,提出训诫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后张载回到横渠,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两项实践。为了训诫学者,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西铭》)。张载对推行井田制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上奏皇帝,并与学生买地一块,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www.xing528.com)
张载对治学授业是极其认真负责的,《横渠先生行状》记载:“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面读,仰面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朱熹对他这种作学问的功夫也倍加赞许:“横渠之学,苦心力索之功深。”“为学者少有。”他对待弟子总是严谨诚笃、诲人不倦、谦逊平易、循循善诱、奖励后学。他常与弟子坐在一起,读经论道,互相切磋。由此可见他对教学是独具匠心的,他教人的心地也是至诚至精的。他家境清寒,却时时接济有困难的弟子,所以,弟子们都非常敬爱他。在他专心教学的晚年,大地主等兼并土地日益严重,农民贫困交加,社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载曾上奏皇帝,请求“分宅里,立敛法,广蓄储,兴学校,成礼俗,救灾恤患,敦本抑末”,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张载倡导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他认为,教师职业至少有四方面的好处:“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之而坏人之才为之忧,则不敢惰,四益也。”强调教师在教人过程中受教育的观点,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师范教育思想。作为声誉卓著的思想家、教育家,张载在身后留下了可贵的思想遗产,在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张载的主要著作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文集迭学》《拾遗》等,后人将其著作合编为《张子全书》,共十五卷。他的思想对后世的诸多教育家和教育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而被称为“关中士人宗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