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上,教师占有主要地位。他在向汉武帝奏议设太学以养士的规划中,强调:“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说明教师对人才培养和兴建学校的重要意义。也就是在建校中,只有设置了“明师”,才能使学校成为育人的场所,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作用。董仲舒提出了教师的重要性,从而也就提出了教师的职责,提出作为一个“明师”必须善于对学生勤加了解、观察,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才能,把他们培养成贤才。在这里,董仲舒表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所应完成的育才任务。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杯》中对教师提出了全面要求。如“善为师”的问题,“圣化”的教学之方,从而对教师提出了师德、师才等多方面要求。“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
董仲舒还明确阐述“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是以身作则的原则,要求教师德才兼备,具有人格感化的力量,又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这里的“道”是指封建仁义伦常为人治世之道。董仲舒要求教师必须以封建儒家政治伦理为指导思想,坚持和赞扬“六艺”之道,并以此积极教育年轻一代。他曾讲述:“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不然,传于众辞,观于众物,说不急之言而以惑后进者,君子之所甚恶也。”由此教告:“为人师者,可无慎耶!”董仲舒如此要求教师“美道慎行”,表明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教师教书与育人。
董种舒论述的“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说的是及时施教的原则——在实施教学上,既要了解学生,注意学生的学龄,又要掌握他们的心理机制,依据其才能与程度,计划和调剂学生学习的迟早,斟酌其接受能力而授予多少内容,安排好快慢合宜的进度。进展不要使学生太紧张,考查不要使学生苦于接受。这说明教师要能够适时(即及时施教)、适量(即量力而行)和适度(即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不能使学生只觉得学习苦和难,不知道学习的乐和益,而应该适意而悠然自得地进行学习。(www.xing528.com)
董仲舒要求教师“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这就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深入观察学生所作所为的基础上,根据心理特点施教,辅导与协助学生完成其所向往的课业。这样就可使学生避免耗费过多的力量而能取得最大的成就。在这里,董仲舒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和责任,同时也提出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了解学生,使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相协调,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最大的有效劳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董仲舒提倡“师法”精神,即以宗师所传的儒经为正统的经说与讲法,而不得习从其他学派。如董仲舒传习《春秋》即以公羊传为正统,而不传授其他学派的《春秋》,表现了汉代经学中师弟相承的教育传统特点。“师法”的教育,在当时来说,有着防止滥讲经义的积极作用,起着维系经说的继承性与师生间学术密切关系的作用,但也具有专制性、封闭性和排他性,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